駕馭你的談吐
說話是人的天賦本能,但良好的談吐都靠後天的練習。說話是一門藝術,但也是技術。
這技術牽涉到人體器官的構造、發音的技巧、詞彙的運用、速度的控製、甚至對說話這門“藝術”的認識,也是練就良好談吐的“技術”之一。
本篇是你改善談吐的“基礎訓練”。
小說家亞諾·本奈說: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磨擦、衝突都起於惱人的聲音、語調以及不良的談吐習慣。語言的缺陷可能會導致失業或分離。你的談吐能促使人們決定:是否願意聘你為他們工作,是否願意請你擔任家庭醫生,是否願意選你為代表、議員,也能促使人們決定願否向你購買商品,願否邀請你到家中作進一步的認識。
即使你的思想如星星般閃耀生輝,即使你替公司謀利的主意象首富保羅·蓋蒂一般高明,即使你胸懷中充溢著藝術、運動、飛機、礦物學、演奏會、電腦的淵溥知識,但卻不一定能夠保證你免除語言障礙的困擾。除非你能引起人們的注意,溫和親切地與人溝通,否則極少有人願意聽你說完。若是你的聲音沉悶疲乏,你絕對無法達到你的目標,那種聲音大概隻有為人母者才會愛聽。
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名言:“媒體即信息”,也許並不適用於所有的交流方式,但卻絕對適用於談吐。
語言障礙及表達能力不足,會讓人低估你,會散布殘酷無情的謊言,更會扭曲你的形象。
有些語言習癖,就象身體毀形一樣,需要整形外科的手術矯正。有些人隻需做些輕微改變,就象修改去年的衣服;有些象鬆馳的肚腹,需要拉緊。有些談吐就象汽車需要調整;或象汽車的彈簧,需要上油滋潤。另一些人則象小男孩的髒臉孔,需要在溫肥皂水裏結結實實地擦洗一下。
表達方式重於內容
如同叉子、筷子產生之前就有手紙,咕嚕、尖叫、狂吼及嘻笑都先於言語。尼安德塔人一輩子也不必分析句子,但憑著聲音與語調的抑揚頓挫,他們一樣能夠嚇阻敵人,也同樣能打動尼安德塔少女的心扉。
自從人類創造語言以來,語言便改變了國家的命運。由於薩凡納羅的動人言詞,使得千百世紀的佛羅倫薩從荒淫奢糜轉變為嚴謹自律的城市,修道士彼得的言辭打動了千萬的男女、幼童,為了將耶路撒冷從穆斯林教徒手中奪回,紛紛擁入中東,參與一場徒然而血腥的十字軍運動。
遺憾的是以往那些偉大演說家的聲音未能隨著文辭留傳後世。想想看,要是你能親身聆聽西塞羅在羅馬元老院說道:“迦太基必須毀滅!”聽派崔克·享利喊道:“對我而言,不自由,毋寧死!”聽亞伯拉罕·林肯說:“在上帝守衛之下,這個國家應享有自由的新生!”或威廉·堅寧斯·布萊安:“你們不能將這頂荊冠覆在勞工的額上!你們不可將人類釘死在一座金十字架上!”
這些話語映現在紙上,依然是字字珠璣,閃耀著光芒,然而卻象失落了鑲架的珠寶,說話者的真實性、人格、聲音的節拍,熱誠及激動——這些,全都永遠消失了。
好萊塢的黑死病
今日人們早已理所當然地將動人的談吐視為演員的必備要求,但在以往的電影中卻非絕對如此。
一九二○年末期,有聲電影出現後,當時的電影明星都象被鐮刀橫掃而過,淘汰精光,正如黑死病席卷了好萊塢似的。
在以往的無聲片中,明星素來不必注意談吐,因為影迷根本聽不見他們的聲音,所以聲音的出現令大家驚慌失措。一位前程似錦的明星在第一次聽完自己的錄音之後,竟吞服了過量的安眠藥。曾是許多影迷夢中情人的卡蕾妮·葛菲絲,看了《時代》周刊毫不留情的批評之後,竟長別影壇永遠退休了。影迷如此說道:“美豔的卡蕾妮·葛菲絲是用鼻子來講話的。”
就在聲音與電影結合之前,銀幕的大情聖魯道夫·範倫鐵諾的後繼者——約翰·吉伯特,簽訂了一項四年的合同,年薪一百萬美元。在第一部有聲影片中,吉伯特那副尖細的高音引得觀眾哄笑連連,而那些觀眾僅僅一年前還為他熱情的演出狂烈喝彩呢!
有聲電影取代了無聲片,無聲片的黃金時代終於過去了。
家中的談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