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明月28(1 / 3)

代後記

我的行走流水賬

1989年第一次走出湖南,到北京、嘉峪關、北戴河等地出遊,有一種馳騁上下五千年的壯闊之感,但還是在列車上暈頭轉向。

1990年再次因考學在武漢、北京駐留,第一次看到長江邊上巨大的圓月,寫了一篇怪異的東西投考中戲戲文係,铩羽而歸。

1992年來到有容乃大的大都會上海,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係,進行專業係統的學習,個人精神體係得以建立輪廓。

1994年與同班諸學友的山東之行是一次文化的大祭拜,孔孟故裏、黃河泰山、一座座風塵中的城市鄉村,無不引發千古之幽思。

1995年下半年至2001年是在湖南省文化廳直屬劇團埋頭苦幹的六年,陷入戲劇的圍城裏苦思冥想,東衝西撞,久久不得突圍;1996年因為拍攝音樂電視,兩次赴西北遠遊,過嘉峪關、古樓蘭廢墟,塞外邊關的冷月確實是被高高挑起在殘垣斷壁和老樹枯枝上,不知道敦煌莫高窟的菩薩冷不冷,鳴沙山的駱駝累不累;長安古城、華山論劍、臨潼池水、驪山烽火、皇陵秦俑、冤死的王孫,都已平靜下來,懷疑曆史上是否確曾上演過那麼多的豔曲悲歌。

還是1996年,已到歲末,為創作一部校園題材話劇,突然就成了長沙十五中的輔導老師,帶著一幫孩子玩鬧,排演“狐假虎威”的遊戲,也略微悟到過去課堂裏老師反複叮囑的“戲劇起源於遊戲”的道理。接著又進入長沙市教委中學生心理谘詢組,接聽一些或者莫名其妙或者神經兮兮的中學生來電並一一記錄,得出結論:沒有問題的好孩子是不會打電話來搞什麼心理谘詢的。將心比心地開導他們,沒有看過任何的中學生心理學方麵的理論,卻也能開出一些不算壞的良藥,很是好玩,一玩玩了好幾年。通過後天的惡補,再去讀了不少青少年心理學專著,算是為終將逝去的青春進了次補,自己也弄了幾本書出來——《我的世界你不懂》(長篇紀實)、《倒吊男》(小說)、《酷咪小屋》(小說),擔任我第一本書責任編輯的竟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湯素蘭,人生處處有驚喜呀。

1998年,因為撰稿的機緣,隨大型專題片《湘江北去》劇組沿母親河溯源南下,一直走到廣西境內的都龐嶺,然後回轉身十八灣水路過瀟湘,拜訪女書傳人、盤王之女,看金風玉露相逢、永州柳子遺韻、被冷落的造紙先祖蔡倫、勤奮的木匠齊白石,隨北去的江波尋訪屈、賈蹤跡,江水也是杜、李劃過的江水,隻是人換了一茬又一茬。這次回來,開始寫電視連續劇《齊白石》劇本。

1999年在長沙買下屬於自己的住所,一櫞一檁一磚一瓦都親自把它們弄回來,甚至那個更衣用的聚寶盆也是親自抱回來的。母親陪同精心打造小巢的過程中,得以把長沙的建材市場逛了個遍。

過了兩年安生日子,寫了不下四十萬的文字,有的至今深鎖電腦中,有的拿到電視台換了銀子;2000年在煙花巷陌環繞的秦淮河邊徜徉,江南的柔美令人牽腸。到鍾山瞻仰國父,毛詩在耳邊回響:“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一股豪氣頓時直衝雲天。

2001年,拜恩師丁羅男教授推薦,閔行區意欲人才引進。終於還是痛下決心,鎖好溫柔鄉,一無所有地來到上海,開始白手起家的新輪回。

2001年11月至2002年5月的半年多裏,借住著一套開發商不曾賣出的兩室兩廳的毛坯房,空蕩蕩的有些鬼氣。之前也住過一整棟的空房子,是單位即將拆掉的老辦公樓,洗漱都得到二樓半的另一處衛生間裏進行。腳步聲在空樓裏回蕩,嘴裏碎碎念“我不害怕我不害怕”,其實是怕得已經麻木借此辟邪大法屏蔽黑暗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