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當代文化背景中的孩子們已很少有這種禁忌。電影和電視鏡頭把大人們的秘密暴露無遺,而在從前曾經是恥於向他人、更恥於向孩子談及的許多成年人生活的隱秘,現在則通過形形色色的傳播媒介而變成了婦孺皆知的常識。更令成年人們哭笑不得的一個重要事實是,當今成年人們教育孩子的方法、策略也都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的,因而孩子們甚至可以搶在老師、家長等成年人的前頭了解那些成年人們用來對付自己的手段,了解當今少兒教育中存在的所有難以解決的問題或困境。這使得當今的成年人對少年兒童的教育失去了教育者的優勢和層次性,在孩子們看來,教育失去了令人敬畏的性質、神秘之感和求知期待的滿足,就如同觀看一場秘密早已拆穿的魔術表演似的。
實際上,兒童娛樂中的引導教育問題隻不過是當今少年兒童的社會性格引導問題的冰山之尖。真正更突出的問題在於少年兒童的活動從整體上正在脫離傳統引導教育的軌道。這不是說少年兒童自己的叛逆心理製造著這種脫離,而是說當今中國的教育本身在與社會性格引導功能脫離。具體地說,就是在當今社會上和教育界都早已討論得不亦樂乎的“應試教育”問題。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說,“應試教育”是為了應付當今社會的人才選拔機製而形成的帶有濃厚自發性和惡性循環傾向的教育方式。說這種教育方式是“自發性”的,是因為中國當代的教育界從來沒有一種教育理論、沒有一家教育機構會自覺地承認自己在研究、實行“應試教育”的理論和策略,而實際上幾乎所有的中小學教育都具有“應試教育”傾向甚至可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應試教育”中去;而說它是“惡性循環”,則是因為這種教育方式具有強烈的自反饋放大機能,隨著應試壓力的增加而日益強化。
“應試教育”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一個與“素質教育”相對的概念,也就是說,“應試教育”意味著非素質化教育。但實際上“應試教育”還意味著非娛樂化教育。“應試教育”在強化應試內容與應試技巧教育的同時,不僅排斥了對人的其他方麵素質的教育,而且首先排斥了少年兒童的娛樂需要。非娛樂化的後果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生活內容的單調匱乏,對少年兒童來說,它產生的一個重要後果是社會性格引導的非社會化。對於一個處於“應試教育”壓力下的孩子來說,“應試教育”意味著他應該做的都是排斥娛樂的或者說是他不想做的,因而這種教育所起的是一種“反引導”作用。而從社會角度來說,以競爭淘汰為特點的“應試教育”意味著一種反社會的評價標準,即無論在哪一個水平等級上,永遠把多數孩子判定為達不到競爭選擇標準的“壞孩子”。這種引導方式產生的結果是使多數“壞孩子”的性格引導趨向自流和少數“好孩子”趨向孤立和自戀。結果是,無論“好孩子”還是“壞孩子”,在“應試教育”環境中,都失去了社會的積極引導而成為自流或叛逆的性格;娛樂活動由於被排擠在教育意識之外也變成了自發的和純粹由商業動機驅遣的隨機行為。因而在當今,兒童娛樂對少年兒童的性格引導作用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難以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