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政府職能轉變(3 / 3)

3.政府職能轉變的製約因素

政府職能轉變是一個係統工程,涉及其他諸多領域和方方麵麵的配套改革,其進程、力度要受製於政府係統內部與外部的許多因素,因而理想目標的實現不可能一步到位。

首先,政府職能轉變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相互促動。經過多年努力,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框架已基本建立起來,但是仍與成熟的市場經濟體製的要求相差很遠。盡管商品市場發展很快,但生產要素市場如勞動力市場、企業家市場、技術市場、資本市場等發育遲緩、殘缺不全,處於半市場、半行政的運行狀態。因而中國的市場經濟是一個漸進發育過程,政府職能轉變也是一個漸進過程。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得到徹底改造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完全建立起來之前,政府職能轉變不可能按照理想的目標去操作,也不可能真正到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政府職能轉變處於消極被動地位,隻能跟隨經濟體製的改革亦步亦趨。恰恰相反,政府職能轉變在經濟體製改革中居於關鍵性地位。

中國的具體國情決定了中國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不是自發形成,而是要在政府的主導和推動下進行,因此,培育市場是政府的一項重要的特殊職責。培育市場體製就是要培育市場主體和市場體係,減少政府對企業的行政幹預、設關設卡和不必要的審批事項;轉變舊的行為方式,為維護市場秩序,保證市場競爭中的公平交易和優勝劣汰機製發揮好監管作用;提高自身效率,降低企業的運作成本,以各種手段發育市場等等。因此,政府應盡快從舊體製下的職能模式中走出來,轉向為市場經濟的運行提供政策環境、製度環境、基礎設施環境,履行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責,推進市場經濟體製的發展。

其次,政府職能轉變要受觀念、利益和舊的行為方式的製約。在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念中,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等級觀念、官本位意識比較濃厚,而與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服務觀念、法製觀念比較淡薄。加之長期以來,行政人員習慣於計劃體製下的一套下計劃、下指令管理方式,政府職能方式要從權力支配型向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型轉變,需要克服文化價值觀念的障礙。另外,按照公共選擇理論,政府公職人員並非天然的公仆,他們也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傾向,政府部門也有自身的特殊利益。這樣,政府部門手中的權力常常成為獲取個人利益、部門利益的資本,以致為尋租、設租的腐敗行為提供便利。政企分開,政府權力下放,意味著政府一些實權部門既得利益喪失,權錢交易的紐帶也被割斷,因而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來自政府內部各方麵的阻力。比如在政府行政審批製度的改革中,一些部門不願放棄手中握有的審批權,采取將原有的審批權分拆為多項,再砍掉那些無關緊要的事項;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也常常使中央的改革政策難以順利推行。

總之,中國改革的漸進性特征決定了政府職能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涉及權力、機構、利益、體製方方麵麵的問題,需要各個方麵的協同作戰。但是,中央所確立的行政體製改革的方向是明確的,隻要我們按照這個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一定會達到改革所設定的目標。

思 考 題

1.簡述政府與社會間的關係。

2.為什麼說市場失靈並不是政府幹預的理由。

3.簡述財政政策調控宏觀經濟的機理。

4.簡述貨幣政策調控宏觀經濟的機理。

5.簡述政府的基本職能。

6.簡述政府職能轉變及其內容。

7.結合政府與市場關係的理論與實踐,談談你對政府與市場關係的認識。

8.談談西部開發中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地位、作用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