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當代意義(11)(3 / 3)

②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是科學發展觀“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依據

唯物史觀社會結構理論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構成一個社會的經濟基礎的理論是我們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論依據;唯物史觀社會結構理論關於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和人們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之間存在的相互製約關係的理論則要求我們在進行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進行社會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社會的全麵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唯物史觀社會結構理論關於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之間,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生產和交換、分配、消費之間,效率和公正之間,社會的所有製結構和分工結構之間,社會分工中的產業結構、職業結構、城鄉結構、地區結構和人們的利益結構、需求結構之間,個人利益、群體利益、國家利益之間所存在的辯證關係的理論,是我們實現協調發展的理論依據。隻有協調發展,才能實現社會係統的有機性和整體性,才能在發展中保持社會的和平和穩定。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規定了科學發展觀的以下特點:

第一,全麵性。科學發展觀就是以唯物史觀的社會結構理論為依據把社會係統看作是由經濟、政治、文化等子係統組成的一個大係統。在這個大係統裏麵的這些子係統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相互作用的,它們決定著社會大係統的整體功能狀況。單有某一個子係統的發展,將是不全麵的、不健康的。因此,在科學發展觀看來,所謂全麵發展,它主要是指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具體地來說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麵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經濟增長不過是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手段,它不是經濟發展的目的,經濟發展的目的是實現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人的全麵發展的前提應是社會的全麵發展,社會的全麵發展包括經濟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和其他方麵的發展,而社會的全麵發展又必須通過人的全麵發展來加以體現。人的全麵發展不是指少數人的發展,而是指所有人民都應得到公平的發展;也不僅是指當代人的發展,還包括後代人的發展;也不僅僅指滿足人的物質生活需求,還包括滿足人們在社會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生態生活等方麵的各種價值需求,使人體力和智力上的各種潛能得到充分的展現。隻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社會全麵發展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經濟發展又是同政治發展、文化發展緊密聯係的。從根本上說,經濟發展決定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但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也會反過來對經濟發展產生作用。隻有經濟發展而沒有社會發展不叫全麵發展,同樣,隻有經濟和社會發展,而沒有人的發展也不叫全麵發展。社會有機體的全麵發展又必須要協調好自然、經濟、社會和人各方麵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