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當代意義(4)(3 / 3)

1.全球化時代社會分工發展現狀及其特點

(1)全球化時代的社會分工發展現狀

首先,社會分工極大地改變了原來的分工格局。在《工作的終結——後市場時代的來臨》一書中,我們看到作者在論述技術的兩麵性時,用了“機器是新的無產階級”“辭退書正在發給工人階級”等描述後工業時代工作狀況的字眼。似乎自動化步伐的加速正在使全球的經濟走向無工人工廠,日本學者增田米治說:“不久就會出現完全自動化的工廠,在今後20至30年內,可能出現完全沒有體力勞動工人的工廠。”在以往,當一種技術革命威脅到一個經濟部門的大批工作機會的時候,一個新的部門就會冒出來吸收剩餘的勞動力。比如上世紀早些時候,剛剛羽毛豐滿的製造業部門就吸收了成百萬因為農業迅速機械化而失業的農民和農場主中的很多人。從上世紀50年代中到80年代初,迅速發展的服務業能夠重新雇傭很多因自動化而失業的藍領工人。然而,今天所有這些部門都在成為迅速的公司重組和自動化的犧牲品。唯一已露端倪的新部門是知識部門。這是一個工業和專業學科的精英集團,身負開創未來新的高技術自動化經濟的任務。這些新的專業人員——所謂符號分析人員或知識工作者——來自科學、工程、管理、谘詢、教育、營銷、傳媒和娛樂各界。由於這種社會分工格局的變化,人類的勞動的內容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第一,由體力型向腦力型轉變。隨著技術進步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人們的社會勞動日益從體力型向腦力型轉移。原來意義的體力型勞動隨著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而逐漸減少,有的幾乎因為機器的替代而消失,人們的社會勞動向知識型的腦力勞動轉化。知識型的勞動的比例逐漸提高,其中包括發現或確認複雜問題、解決問題或技術設計,以及導致產品、勞務或市場創新的新型活動等,它們很快成為經濟增長、企業興旺的關鍵,並對人類整個的生產和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知識產業的不斷發展推動著勞動就業的腦力化趨勢,它在推動知識產業總就業量的同時,引導就業從知識型製造業向知識型服務業轉移。

第二,由生產型向生活型轉變。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在全球範圍的傳播,物質產品日益豐富,使物質技術因素對人們生產生活的製約逐漸減少,開始出現製造業衰落而服務業日益蓬勃的發展局麵。1960年,製造業是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經濟支柱,但到了2000年,製造業占這些國家GDP的比重還不及金融業。而在過去的40年內,製造業產品的價格卻下降了40%。與此同時,知識產品——衛生保健和教育產品的價格以比通貨膨脹高兩倍的速度增長。此外,製造業工人的購買力也在下降,在美國,製造業工人已經不再是重要的消費群體,以至於有人稱當今社會已經由生產型社會轉為消費型社會。丹尼爾·貝爾在描述後工業社會發展模式時,就已經提出了服務業部門占主導地位的經濟結構。這樣一種現代化的經濟結構其實就意味著由生產型社會向生活消費型社會的轉變。自20世紀60年代以後,服務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服務業價格以超過工業價格3倍的速度飛快增長。在美國,服務業對GDP的貢獻已經從50%增長到80%。20世紀末,OECD國家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商業服務、餐飲旅館、房地產、保險以及其他服務性領域等就業人數都獲得了穩定的增長,並已占據了絕對優勢的份額。有加拿大學者據此提出了“服務經濟”的誕生,“在後工業社會,經濟已經從提供主要由工業類的工作所製造的商品轉移到提供服務。這個重要的趨勢幾乎被公認為也隨之帶來了勞動力部門的重新定位……但後工業社會導致了一個服務經濟的誕生,事實上構成了一個服務經濟……工業和農業的工作不是後工業社會典型工作。反過來說,這一重要的變化導致了勞動力構成方麵的巨大轉變,因為在後工業社會中,處於勞動力中心地帶的是專業和技術的職業。”在全球化的推動下,人類將逐步進入講究生活質量型的社會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