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特點和地位(2)(3 / 3)

第一,人的勞動能力和潛能的發展。黑格爾說:“社會和國家的目的在於使人類的潛能以及一切個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麵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發展和表現。”馬克思繼承了這種思想,認為人的能力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在馬克思看來,全麵發展的個人蘊涵著全麵發展的人的能力,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麵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馬克思將人的全麵發展首先看作是人的體力與智力的全麵發展。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明確寫道:“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動的人體中存在的,每個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馬克思之所以將人的全麵發展看作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相結合的全麵發展,主要是針對勞動者的片麵發展來說的,在馬克思看來,正是體力與智力的分離才導致了真正的分工的出現,原始社會的分工水平不高,人類勞動活動以樸素、自然的形式存在著,那時的人的發展具有原始的豐富性,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全麵發展,而私有製社會裏,出現了勞動分工,限製了每個人的活動和發展,使人片麵畸形的發展,是分工直接導致了勞動者的片麵發展,隻有消滅舊式分工,勞動者將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結合於一身,能夠適應不同的勞動要求,把不同的社會職能作為互相交替的活動方式,人才能獲得全麵的發展。並且人的能力也是一個複雜的體係:既包括從事物質生產勞動的能力,也包括從事精神生產的能力;既包括社會交往能力,又包括道德修養能力還包括審美能力。另外人的潛能是一種還未實現的潛在的能力,一方麵,人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結果,體現了自然界進化的最高成就,人體內蘊藏著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巨大潛能;另一方麵,人類在曆史進化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通過遺傳和教育等形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結構上形成了深厚的積澱,這進一步強化了人體內的巨大潛能,一旦製約人的發展的諸因素得以解除,人的一切天賦和潛能必將得到充分發展。

第二,人的社會關係的全麵發展。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生存和發展的,“社會關係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麼程度”。人的能力固然是人的發展的主要內容,但馬克思從未把人的發展簡單地歸結為能力的發展,因為人的能力的形成、發展和發揮都離不開人的社會關係,因此,個人必須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多種領域和世界的交往活動,同無數其他個人從而也就同整個世界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進行普遍的交換,逐漸擺脫個體的、地域的、民族的狹隘性,在交往活動中形成豐富而全麵的社會關係。隨著社會關係的發展,人們將積極廣泛地參與各個方麵、各個領域、各個階層的社會交往,人不再局限於特定的活動範圍,那時“最後狹隘的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個人所代替”。

第三,人的個性的全麵發展。人的個性的發展也是人的發展的重要內容,所謂個性是指人的自我意識以及由此形成的個人獨特的性格和行為特征、心理品質以及能力、素質等。“他們的個性是由非常明確的階級關係決定和規定的。”馬克思曾把人分為“有個性的個人”和“偶性的個人”,所謂“偶性的個人”是指與社會關係、交往條件不相適應,對社會關係沒有自主性,處於被奴役地位的個人;所謂“有個性的個人”就是與社會關係、交往條件相適應,對社會關係有自主性的個人。“有個性的個人與偶然的個人之間的差別,不是概念的差別,而是曆史事實”,人的發展就是在勞動能力與社會關係發展的基礎上,“有個性的個人”逐步代替“偶然的個人”。隨著這個過程的展開,人的個性如興趣、愛好、心理、性格、氣質、行為等都將得到充分的發展,每個人都成為充分自由而又各具特性的人。

第四,人的需要的全麵發展。人的需要是人的活動的深層原因,人的現實需要的結構反映著人的生活方式的性質和人的發展水平,馬克思曾說:“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並說:“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別於其他一切動物。”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並不能使生產力的成果為全體社會成員共享;而人的精神需要及各種社會需要尤其不能得到同步滿足和發展。資產階級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剩餘價值,既利用“講究的需要”又利用“粗陋的需要”來進行投機。在資本主義私有製下,“每個人都指望使別人產生某種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作出新的犧牲,以便使他處於一種新的依賴地位並且誘使他追求一種新的享受,從而陷入一種新的經濟破產。每個人都力圖創造出一種支配他人的、異己的本質力量,以便從這裏麵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滿足。”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借助於工業化而激起人們“病態的欲望”,使人們變成欲望的奴隸,如馬爾庫塞認為的“虛假的需求”壓抑了個人的“真實的需求”。可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需要被嚴重扭曲,人的需要的多樣性往往表現為花樣不斷翻新的享樂需要,其背後真正的人的需要的多方麵發展反而受到資本利益的種種限製。馬克思關於“多方麵的需求”“人的需求的豐富性”正是針對此而提出的。隻有到了以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人的勞動將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出於人的內在需要,該需要的特點是物質需要或生存需要的緊迫性和相對重要性下降,而發展需要和精神需要包括社會關係、精神生活中的各種需要以及自我實現、自我發展、自我超越的自由的需要的重要性逐漸上升,並且人的需要將呈現出空前的多層次性和不斷的超越性,從而實現了人的需要的真正豐富性。所以馬克思說,“我們已經看到,在社會主義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豐富性,從而某種新的生產方式和某種新的生產,具有什麼樣的意義。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的充實”。我國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考慮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矛盾的一個方麵,原因就在這裏。

4.如何從社會分工的角度來理解人的發展的全麵性

對人的發展的全麵性的理解,必須和社會分工相聯係。人的全麵發展的實現是和自覺分工的實現密不可分的。因為,隻有實現了自覺分工,才可能有人的自由全麵發展。

首先,毫無疑問,人的發展的全麵性必須體現在人的活動的全麵性上。隻有人的活動不再受到外在的強製性的限製,才能談得上人的全麵發展。在馬克思恩格斯著名的那段話裏,他們隻是運用了一種帶有浪漫色彩的形象比喻的手法,其目的,隻在於表明未來社會人的活動方式,說明未來社會人的活動沒有強加於他的特定的活動範圍,個人不再屈從於分工,不再屈從於外在的條件和目的,而是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專長選擇自己的活動。在今天,人的活動受到諸如國界、階層、地區、城市、單位等重重限製,是談不上活動的全麵性的。但人的活動的全麵性並不是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涉足一切社會活動領域,人人都既可以是作家、畫家、記者、醫生還是科學家、運動員等等。對於現實生活中的每個個人來說,卻應該辯證地理解全麵發展和片麵發展之間的關係。人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今時代是知識和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個人要知道和掌握所有的知識是絕對不可能的。試圖無所不知,結果隻能一無所知。因此,所謂的“全麵”發展的人不能理解為在許多或所有的人類活動領域中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完人”或“超人”,這種“無所不能”的規定,不僅會導致對人的全麵發展的理解適得其反的後果——人是無所不能的存在,導出人是無所規定的存在,而且這種無所不能所導出的無所規定,必定也導出人的無可解釋,無所事事,無所不能成為無所能的同義語。因為正是對人有所規定,有所限製,人才能有所創造、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