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人畢竟不同於動物。在動物界,犧牲個體以保證種族的利益是一種永恒的現象。在人類,通過人的物質實踐活動可以改造環境和改變人自身。因此,犧牲個體以求得整體發展並不是人的發展的永恒現象。馬克思最後總結說:“‘人’類才能的這種發展,雖然在開始時要靠犧牲多數的個人,甚至靠犧牲整個階級,但最終會克服這種對抗,而同每個個人的發展相一致。”克服類與個體的這種“對抗”,使類的發展“同每個個人的發展相一致”,隻能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裏實現。當人類達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在實現了私有製、階級和舊式分工完全消滅的時候,類與個體的對抗才會消失,而每個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的狀況才會到來。社會分工就會經過這樣一個辯證的否定過程:由社會分工造成的個體與類的矛盾最後在社會分工的發展中消除,從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2.辯證地看待由社會分工製約的社會關係
馬克思是辯證地看待由社會分工製約的社會關係的。馬克思主要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關係。馬克思一方麵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關係造成了最嚴重的後果。這是馬克思社會批判最經典、最重要的部分。另一方麵,馬克思恩格斯又認為,資本主義消除了封建束縛,勞動者有了人身自由。馬克思指出:“產生這種孤立個人的觀點的時代,正是具有迄今為止最發達的社會關係的時代。”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談到在前資本主義時代,等級製度森嚴,被壓迫階級沒有人身自由。“在過去的各個曆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社會地位分成多種多樣的層次。在古羅馬,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在中世紀,有封建主、臣仆、行會師傅、幫工、農奴,而且幾乎在每一個階級內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階層。”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的發展粉碎了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人的依賴關係,打破了在人的依賴關係下人類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變換的地域性、狹窄性和孤立性,形成了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麵的關係、多方麵的需求和全麵的能力體係。它“摧毀一切阻礙發展生產力,擴大需要,使生產多樣化,利用和交換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製”。這種豐富的社會聯係和能力體係就為人類最終擺脫強製性分工的束縛、實現個人的全麵發展提供了現實條件。
人的發展表現為人的社會關係的豐富和發展。社會關係的豐富和發展主要是指人類建立在低下的生產力基礎上的簡單、狹隘和封閉的社會關係向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生產高度社會化的基礎上的豐富、全麵和開放的社會關係的發展;由帶有類似動物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痕跡並使人受其盲目地支配的社會關係向真正屬於“人”並受其自覺調控的社會關係的發展;由使人奴隸般地服從於固定的社會分工和由此而導致的畸形、片麵地發展並不斷地生成著人與人的對立的社會關係向使“人終於成為自己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的社會關係的發展。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生存和發展的,人的能力的發展固然是人的發展的重要內容,但馬克思從不把人的發展簡單地歸結為能力的發展。因為人的能力的形成、發展和表現都離不開社會關係。“一個人的發展取決於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正是在交往中,人們之間在心理、情感、信息等方麵得到交流,彼此取長補短,從而豐富自己、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隨著曆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個人必須越來越多地參與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社會交往。馬克思、恩格斯說:“沒有共同體,這是不可能實現的,隻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麵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隻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在過去的種種冒充的共同體中,如在國家等等中,個人自由隻是對那些在統治階級範圍內發展的個人來說是存在的,他們之所以有個人自由,隻是因為他們是這一階級的個人。從前各個人聯合而成的虛假的共同體,總是相對於各個人而獨立的;由於這種共同體是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聯合,因此對於被統治的階級來說,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共同體,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並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
馬克思在肯定資本主義社會關係進步作用的同時,仍然指出了它將人與人的關係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係。“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係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於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係了。”“在資產階級社會裏,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馬克思還指出資本主義社會所謂的自由隻是貿易的自由:“在現今的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的範圍內,所謂自由就是自由貿易,自由買賣。”可見,馬克思是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資本主義社會關係對人的發展的作用的。
四、價值性:以人的全麵發展為最高價值取向
馬克思主義社會分工理論的價值性體現在馬克思研究社會分工問題是以人的全麵發展為最終價值取向和理論歸宿的。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的本質規定就在於馬克思研究社會問題是以人的全麵發展為最終價值取向和理論歸屬的。價值性是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本質特點。前文已指出:不同學科、不同學者對社會分工關注的著眼點是不一樣的。亞當·斯密關注的是分工的經濟意義,認為分工能帶來經濟效率的提高和一種自發經濟秩序的形成;塗爾幹認為分工的功能主要不在於優化經濟,而在於它對社會秩序的整合意義;而在馬克思這裏,社會分工的問題是和人的發展問題相聯係的。一方麵,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分工是曆史進步的原因,但同時社會分工和私有製也是人片麵、畸形發展的根源。與以往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人的發展理論不同的是,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片麵、畸形發展的根源在於社會分工。馬克思根據人們受職業和分工的限製而不能自由地、全麵地發展自己能力的狀況,提出了人的自由發展、全麵發展的設想。人的發展問題為社會分工的研究找到了最終的理論歸宿。另一方麵,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分工出發建構了科學的唯物史觀,從而為人的發展理論找到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因此,以社會分工為重要範疇的唯物史觀是人的全麵自由發展的理論基礎,人的全麵自由發展又是唯物史觀的必然結論。正如於光遠認為,“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有這樣一個邏輯關係:第三個組成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結論。照恩格斯的話說叫‘現代唯物主義,它和過去相比,是以科學社會主義為其理論終結的’。第一個部分辯證唯物主義則是取得這個結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人的全麵發展理論是西方人的發展思想中極其重要的一章。馬克思以唯物史觀作為人的發展學說的方法論前提,從而第一次把關於人的發展學說從空想變為科學。在一係列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如《德意誌意識形態》《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哲學的貧困》《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以及後期一係列重要的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係統闡述了關於人的發展的內涵以及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的理論內容。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就把人的全麵發展確立為共產主義的理想目標。他在《手稿》中,把作為“曆史之謎解答的共產主義”的理想目標,表達為“人以一種全麵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麵的本質”。這裏的表達方式,帶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痕跡,但其中內含的共產主義同人的全麵發展的內在聯係,卻是顯而易見的。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私有製隻有在個人得到全麵發展的條件下才能消滅,因為現存的交往形式和生產力是全麵的,所以隻有全麵發展的個人才可能占有它們。他們還指出,這個由現代關係提出的任務,與按共產主義原則組織社會的任務是一致的,即共產主義革命本身就是個人自由發展的共同條件,與私有製隻有在個人得到全麵發展條件下才能消滅是一致的。《共產黨宣言》在論及共產主義社會最根本的特征時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把未來共產主義的社會稱之為“自由人聯合體”,把每個人的自由全麵發展作為這個社會的基本原則,認為隻有這樣的條件才能成為以每個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創造現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