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基本內容(10)(3 / 3)

1.社會分工對人的發展的促進作用

社會分工對人的發展的促進作用分為直接的促進作用和間接的促進作用。

(1)社會分工能直接發展人的勞動能力

首先,社會分工能發展有限的個體能力。社會分工有助於豐富每個個體的專門知識、提高每個個體的技能和技巧,而這意味著人們的創造能力的巨大發展。社會活動的範圍是無限的,而每個個體的能力是有限的,任何個體都無法以其有限的能力去涉足無限的活動領域。而社會分工恰好為個體劃分出相對固定的活動範圍,並使其在其中獲得專門的知識、技能和技巧,使其有限的能力產生出較好的效果,因而不至於因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一事無成。正如黑格爾所言:“一個誌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限製自己。反之,那些什麼事都想做的人,其實什麼事都做不成,而終歸於失敗。世界上有趣的東西異常之多:西班牙詩、化學、政治、音樂都很有趣,如果有人對這些東西感覺興趣,我們決不能說他不對。但一個人在特定的環境內,如欲有所成就,他必須專注於一事,而不可分散他的精力於多方麵。”

其次,社會分工能將有限的個體能力整合為類整體的能力。社會分工之所以能夠豐富個體的知識、提高個體的技能和技巧是因為:第一,社會分工使人類最初在個體能力十分弱小的情況下,首先發展起類整體的能力,從而為社會曆史和個體能力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在人類之初,人雖然具有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原始全麵性,但這一“全麵性”卻是“弱小的”“貧乏”而“缺乏深刻內容的”,個人要通過獨立的實踐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能力是不可能的,於是隻有借助於社會分工。關於社會分工對人的發展的積極作用,各古典經濟學家有不同程度的表述。薩伊說:“分工是對人力的巧妙運用;分工可以增加社會產品,社會威力和社會享受。”斯卡爾貝克說,人“來源於社會狀態的力量,則在於分工的能力和在不同的人中間分配不同工作的能力……在於交換相互服務和交換那些構成生活資料的產品的能力”。第二,社會分工具有獨特的整合功能,使個體能力聚合產生擴大的生產力,有效的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科技哲學中有一原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社會分工以個人的片麵發展為代價,提高人類改造自然的整體能力。在實現社會分工的條件下,盡管個體能力是有限的片麵的,但由於社會分工將這種有限性與片麵性加以組合,片麵的個人能力也就能整合成全麵的人類能力。在社會分工的條件下,人雖被片麵化,但卻在片麵的方麵發展得較充分,由於分工具有形成種屬或整體的功能,各個個體片麵的能力集合起來形成的勞動,同單個勞動者的力量的機械總和有本質的差別。它能擺脫個體的局限,擴大活動範圍,縮短勞動時間,形成單個人不可發揮出來的巨大力量。由於社會分工使勞動片麵化,人們就必須相互依賴,相互補充,因而個體隻有作為類的一個器官,才能實際發揮作用。社會分工的整合功能就使每個人的片麵發展“整合”為一種整體力量,正是這種力量帶來了整個人類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言:“分工是迄今為止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

(2)社會分工能間接推動人的發展

社會分工能通過促進生產力各個方麵的發展,從而推動人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首先,社會分工促進生產工具的變革,而這意味著人力的解放。馬克思認為,社會分工能促進生產工具的變革,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生產工具的變革也會直接造成人類生產方式的進步,因而也會影響人的發展。馬克思指出:“新的勞動工具從一個城市運往另一個城市,生產和交往間的分工隨即引起了各城市間在生產上新的分工,不久每一個城市都設立一個占優勢的工業部門。最初的地域局限性開始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