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基本內容(7)(3 / 3)

馬克思主義認為,分工是一切社會勞動的基本存在形式。分工的產生與發展都根源於人類的社會勞動實踐。人類的社會勞動實踐從一開始就會表現為兩個方麵的關係,具有生產力和社會關係兩個方麵的屬性。所以,作為一切勞動的社會基本存在形式的社會分工,是聯結生產力與社會關係的中介環節,社會分工因而具有生產力和社會關係的雙重屬性。因此,社會分工包括“舊式分工”性質是由生產力和社會關係兩個方麵決定的。正如林教授所指出:“‘舊式分工’作為一種曆史暫時性的分工,一方麵是由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的;另一方麵也是受一定的社會生產關係的性質製約的。”因此,對社會分工包括“舊式分工”的性質必須從生產力和社會關係兩個方麵來進行說明。

舊式分工是不發達的生產力和落後的社會關係的產物。舊式分工是指社會主體在社會勞動和生產活動中被劃分到一定活動範圍,固定於某種勞動形態,從而限製人的全麵發展,成為束縛人的分工。這種分工是在不夠發達的生產力,以及虛假、片麵、落後的社會關係這樣一個曆史階段上所必然產生的社會主體活動的基本形式。它從原始社會末期開始出現,經曆了私有製占統治地位的各個社會形態,並延續至共產主義社會自覺分工實現之前。舊式分工是不發達的生產力和落後的社會關係的產物。舊式分工的舊有性質也應該是由不發達的生產力導致的人類勞動的謀生性、固定性和由落後的社會關係製約的自發性、強製性、奴役性、對抗性、不平等性。在明確了社會分工性質的前提下,理解舊式分工與新式分工的性質和特點的不同才有了理論的依據。

舊式分工表現為以下特點:第一,它表現為人的活動在人身上的固定化、凝固化。它對於從事活動的社會主體來說,具有一定的強製性,分工本身就是強製性的表現。第二,它表現了人的活動的片麵性。它限定人的活動範圍,造成人的單方麵的畸形發展,因而它對於從事某一社會活動的主體來說又具有片麵性。第三,它表現了人類勞動的謀生性。為由於舊式分工條件下人們必須固定於一定職業,因而這種職業成為謀生的手段,這種勞動的謀生性根源於達爾文式生產競爭的需要。勞動過程中勞動力作為手段而不是目的,人們為了在職業競爭中具備更大的競爭優勢,就更加片麵地發展自己的專業方麵的能力。第四,它表現了利益集團之間的對抗性。它使社會主體被分配到不同的社會活動集團中去,與不同的生產資料發生相對穩固的結合,造成人們之間物質利益的差別和對立,形成由分工造成的利益集團之間的對抗性。

新式分工是相對於舊式分工而言的一種嶄新的分工形式,它指的是社會主體在參與社會活動過程中,能完全自主、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活動方式。新式分工相對舊式分工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新式分工是建立在“生產力也組織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湧流”的基礎上,勞動在人身上的凝固化形式已經消失,人們可以自由自在地選擇適合於他自身能力發展和表現自己才能的活動形式。第二,新式分工建立在打破一切民族與地域的狹隘界限和實現全人類普遍交往的基礎上,人們可以選擇多種多樣的活動形態,個性發展不再受到任何束縛。第三,新式分工建立在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可以滿足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的基礎上,人的活動不再以謀生為目的。第四,新式分工建立在自由人聯合體的基礎上,人們之間不再存在物質利益的分裂與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