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基本內容(6)(3 / 3)

二、社會分工的類型

仔細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可以發現,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分工問題的研究有兩條線索:其一,是政治經濟學中的生產分工。這包含兩個方麵,一是開始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生產內部分工,還有就是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中的社會內部分工。恩格斯說:“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生產的基本形式是分工,一方麵是社會內部的分工,另一方麵是每個生產機構內部的分工。”馬克思、恩格斯論述政治經濟學分工範疇比較集中的著作有:《哲學的貧困》《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以及《資本論》。其二,是曆史唯物論和科學社會主義中的分工。主要考察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工、城鄉分離和工農對立。在這方麵,馬克思、恩格斯著重闡明的問題是:分工的起源和曆史發展過程;分工與人的發展、所有製和階級劃分的關係。這方麵的經典著作有《德意誌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論住宅問題》《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反杜林論》等。但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組成部分是彼此不可分割的聯係整體,這三個領域中關於分工的論述也是內在一致的。一般說來,馬克思關於分工的類型大致有以下幾種分類。

1.從分工的形成背景劃分

從分工的形成背景劃分,馬克思把分工分為工場手工業分工和社會內部分工。

馬克思所說的工場手工業的分工,指的是在一個基本的生產單位內所實行的生產技術性分工。這種分工在原始社會表現為“起初隻是性行為方麵的分工,後來是由於天賦(例如體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發地或‘自然地’形成的分工。”而在封建社會,這一分工形式的典型形式就是農村家庭中的“男耕女織”,馬克思將其形象地稱為“手推磨決定的分工”(而這一時期城市手工業作坊中卻基本上沒有分工)。近代以來,隨著手工作坊轉變為手工工場,工場手工業內部的生產技術性分工逐漸取代了農業家庭中的男耕女織式的分工,成為工場手工業分工的主要形式。工業革命的爆發,大機器的推廣使用,使這種分工形式很快又被更為精細化的大工廠內的生產技術性分工所取代,馬克思將其形象地稱為“蒸汽磨決定的分工”或“大機器決定的分工”。馬克思所謂的社會內部分工實際上是一種包含了多個層次的分工體係。首先,在整個社會最宏觀的層次上,它是一種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的分工(腦體分工)。“分工隻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這種分工又可被稱為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分工或“勞力者”與“勞心者”的分工。其次,物質勞動部門與精神勞動部門內部還會進一步分化。例如,馬克思指出:“分工也以精神勞動和物質勞動的分工形式在統治階級中間表現出來,因此在這個階級內部,一部分人從事政治管理或思想文化創作是作為該階級的思想家出現的;這些作為職業法學家、哲學家、宗教學家的思想家在社會中執行著另一些管理職能,由此形成社會內部分工的一個新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