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分工是對勞動的必要的劃分方式。社會分工和勞動的必然聯係可以從社會分工產生的必然性來說明。社會分工產生於人類個體能力的有限性與需求的無限性的矛盾,隻要這種矛盾存在,社會分工也將必然存在。正如馬克思所言:“他們隻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這種共同活動方式就是分工,它是克服勞動者體力、智力和能力缺陷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第一,社會分工是滿足人的無限需要的必然要求。從本質上說,分工是在個體需求多樣性與才能有限性的矛盾運動基礎上,圍繞如何有效地組織社會勞動而發展起來的勞動形式。任何一個具體的現實的人,其本質力量總是具有曆史性的、有限的,因而也隻能從事有限的幾種活動。在沒有社會分工的條件下,在人人都必須親自擔負生活所需要的各項勞動的情況下,受個體精力和能力限製的人們,隻能從事幾種最必需的活動,滿足極其有限的生活需要,以維持單調而貧乏的生活。因此,人的多樣性需要的滿足總是依賴於人們的社會分工活動。馬克思認為:“社會分工按照它的內容來看是以(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活動等等的相互關係為基礎的。”也就是說,在分工的條件下,人們不可能在不同另一個人發生聯係的情況下,獨立地自己滿足自己的全部需要。因為,分工意味著不同的掌握外部世界的實踐活動在不同的個體中的分配。人們彼此以自己的實踐勞動為條件,來分享對方的勞動成果。“每一個人在另一個人麵前作為另一個人所需要的客體的所有者而出現的。”第二,社會分工既是人類滿足多樣性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滿足人類在質上和量上不斷增長的多方麵需要的現實途徑。盧卡奇認為,人類掌握外部世界的過程,就是“通過發現和實現新內容、新需要以及滿足新需要的新途徑而不斷地向前發展。因此,它在社會上不僅越來越得到擴展和完善,而且同時還實現著一種不僅是技術性的,而且是社會性的分工。”一句話,隻有在社會分工的條件下,隻有在不同的人們中間分配不同的掌握外部世界的實踐能力,人類總體才能獲得和形成與人的多樣性需要相適應的掌握外部世界的實踐活動的總體力量和“全麵能力體係”,人們多樣性的需要的滿足才能成為可能。總之,有分工地掌握外部世界的人們通過彼此間物質、能量、信息和情感等方麵的交流和交換,才能享用和消化能夠滿足自己各種需要的分工掌握的成果,也包括曆史地積累和遺傳下來的凝結著共同體成員集體智慧、力量和價值的文化成果,並轉化為自己生活和活動的一部分,成為自己的無機身體和精神無機界,從而不但使自己的各種需要普遍地得到滿足,而且也因他人的體力成為自己體力的延伸、他人的知識和智慧成為自己智力的擴充,從而使自己的本質力量和外部世界也普遍得到了發展、增長和強化。通過對外部世界的有分工的掌握和掌握的成果橫向的人際、族際、國際的交換和交往,通過縱向的代際的曆史傳承和發展,人類掌握外部世界的積極成果就能鞏固下來,延續下去,人們才能在越來越廣闊和越來越深入的層麵上擴大和拓深著對外部世界的掌握,從而不斷地擴大著人類賴以生活的外部世界的範圍。因此,分工是對勞動的一種必要的劃分方式,是勞動的社會存在形式。
第16章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基本內容(5)(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