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基本內容(3)(3 / 3)

以大機器生產為基礎的分工雖然是在工場手工業的分工基礎上發展而來,但同工場手工業相比,明顯具有以下不同的特征:第一,人力成為機器的附庸,勞動者喪失了勞動的積極性。生產過程的劃分是根據生產過程的工藝性質,而不是根據勞動者的經驗和技能,分工的原則要求勞動者服從生產過程的劃分。這樣,就造成了工場手工業分工和機器大生產分工之間最大的差別:在工場手工業中勞動分工與勞動者的分工不得不保持著同一,而在機器大生產的分工中,由於機器代替了工人的手,主要勞動開始從人身上解脫出來,勞動過程的分解完全受製於機器本身,主觀的因素起越來越小的作用。這樣,在機器大工廠的生產方式中,具體勞動過程的主要角色由傳統勞動過程中的人力轉變為機器,人力成為機器的附庸。第二,在機器大生產這種分工中,直接的勞動過程是按照機器本身的工藝性質與結構進行分解的,勞動的劃分幾乎排除了一切主觀因素的影響。第三,隨著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代替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內部分工也進一步發展起來。列寧分析道:“資本主義社會的技術進步表現在勞動社會化上麵,而這種社會化必然要求生產過程中各種職能的專業化,要求把分散的、孤立的、在從事這一生產的每個作坊中各自重複著的職能變為社會化的、集中在一個新作坊的、以滿足整個社會需要為目的的職能。”並且,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壓縮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了每一種使用價值所需的勞動量,為社會遊離出多餘的勞動力,這些遊離出的多餘勞動為創造新的勞動部門提供了條件和動力。

(2)工業社會分工發展的條件

①圍繞著機器展開的科技革命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直接原動力。馬克思說:“機器消滅了以手工業為基礎的協作和以手工業分工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

②資本主義交往,包括地理大發現、市場的擴張、世界性的殖民活動等也促進了社會分工的快速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工場手工業分工出現的原因時指出:“繞道好望角這條航道同東印度通商後流通中商品量的增加,殖民地製度,以及海上貿易的發展等也促進了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市場的擴大、資本的積累、各階級的社會地位的改變、被剝奪了收入來源的大批人口的出現,這就是工場手工業形成的曆史條件。”“在中世紀的社會裏,特別是在最初的幾世紀,生產基本上是為了供自己消費。它主要是滿足生產者及其家屬的需要……因此,在這裏沒有交換,產品也不具有商品的性質。……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即商品生產,還隻是在形成中。因此,交換是有限的,市場是狹小的,但是隨著商品生產的擴展,特別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以前潛伏著的商品生產規律也就越來越公開、越來越有力地發揮作用了……它在哪裏控製了手工業,就把那裏的舊的手工業消滅掉。勞動場地變成了戰場。偉大的地理發現以及隨之而來的殖民地的開拓使銷售市場擴大了許多倍,並且加速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化。”

③資本主義的發展打破了封建等級製度,勞動者獲得了相對意義的自由。資本主義廢除了將人固定在一定等級上的規定,把勞動者從人身的依附關係中解放出來,成為具有一定自由的勞動者,這不能不說是一次偉大的進步。

(3)工業社會分工造成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