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創立及其實現的變革(2)(3 / 3)

再次,馬克思在《形態》中,說明了社會分工對人的發展的作用。馬克思主要從社會分工的兩個方麵出發說明了人的片麵發展的問題:一是分工的勞動方麵,指出分工使個人被限製在狹小的活動範圍內,使個人的勞動能力得到片麵和畸形的發展,人的勞動呈現出謀生性和物役性。二是分工的社會關係方麵,指出分工造成了階級、國家之間的對立以及體腦、城鄉、工農的分離,分工使某一階級的發展以犧牲個人的全麵發展為代價,使個人的發展從屬於階級的發展,從而造成了對抗性的社會關係,使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呈現出對抗性和強製性。他寫道:“城鄉之間的對立是個人屈從於分工、屈從於它被迫從事的某種活動的最鮮明的反映,這種屈從把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城市動物,把另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鄉村動物,並且每天都重新產生二者利益之間的對立。”《形態》時期的馬克思,並不能準確地將這兩個方麵區分開來。而在後來《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已經注意到了分工自身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在對蒲魯東的批判中,他寫道:“現代社會內部分工的特點,在於它產生了特長和專業,同時也產生職業的癡呆。”在《資本論》第一卷關於剩餘價值的生產的考察中,馬克思則將兩個方麵明確地區別了開來。在這裏,他指出,分工使得“終生從事同一種簡單操作的工人,把自己的整個身體變成這種操作的自動的片麵的器官”,“局部工人作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它的片麵性甚至缺陷就成了他的優點”。更有甚者,“不僅各種局部勞動分配給不同的個體,而且個體本身也被分割開來,成為某種局部勞動的自動的工具,這樣,梅涅尼·阿格裏巴把人說成隻是人身體的一個片斷這種荒謬的寓言就實現了。”到了機器大工業時代,“在工廠中,死機構獨立於工人而存在,工人被當作活的附屬物並入死機構。”分工之所以取得如此程度的發展,在於通過對勞動的分解,局部工人在一個總機構中的分組和結合,“發展了新的、社會的勞動生產力”。總之,分工是生產勞動過程合理化的最重要手段。同時,分工自身也帶來了種種社會問題,這些問題並不會隨著私有製的消滅而自動地解決,必須另外尋求解決的途徑。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提出應該消滅自發分工,在勞動性質上,使個人活動達到獨立自主性、自由自覺性和能動創造性,即達到自由的個性。

最後,馬克思提出了“消滅分工”問題。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提出“消滅分工”是因為社會關係是人的片麵發展的根源,而分工則是社會關係成為外在異己物的真實原因。在人類曆史的發展過程中,人類社會的曆史是沿著兩條線索同時發展的,一方麵,是社會生產力的逐漸擴大的前進的上升的發展過程,另一方麵,是人類社會中社會關係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社會關係包括政治的、道德的、文化的各種關係,其中生產關係是最核心的關係。馬克思、恩格斯說:“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提到過這樣的幾種社會和政治關係:“這種種分工的相互關係取決於農業勞動、工業勞動和商業勞動的經營方式(父權製、奴隸製、等級、階級)。”人類最初的社會關係是“全麵、自由”的,盡管隻是低級簡單的“全麵、自由”,但隨著人類社會私有製的確立、國家的產生,社會關係的片麵化、強製性趨勢不斷加強。在這個過程中,分工作為聯結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紐帶,是社會關係成為外在異己物的真實原因,它使生產力、社會關係彼此間發生矛盾。

三、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發展

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和《資本論》中進一步考察了社會分工,從而進一步發展了社會分工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