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創立及其實現的變革(1)(3 / 3)

古典經濟學的分工概念是馬克思研究社會分工問題的出發點,也是馬克思試圖擺脫上述理論困境的出發點。馬克思高度重視古典經濟學家的分工概念,尤其是斯密的分工概念。在《手稿》中,馬克思將斯密的分工概念發展為一個哲學範疇,在《形態》中,分工還是核心範疇。馬克思之所以重視這個概念,一方麵是因為隻有理解了分工概念才能真正理解斯密的經濟學,進入經濟學的理論語境。馬克思在《手稿》中理解了斯密的分工的含義和在斯密經濟學的理論地位,指出“分工是關於異化範圍內的勞動社會性的國民經濟學術語”;另一方麵,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將分工的本質——勞動確認為私有財產的本質,從而將分工問題與異化勞動相聯係。這樣,馬克思從一開始就是從生產勞動出發來理解斯密所說的分工概念,這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唯物史觀從一開始就找到了正確的方向。當然,在《手稿》中,馬克思隻是把分工理解為私有製的表現形式,而不是其根源。馬克思指出,“分工和交換是私有財產的形式”,而未達到像在《形態》中那樣,從分工去說明私有財產之起源。因此,在《手稿》中,馬克思並沒有解決異化勞動的起源問題。隻有在《形態》一書中,馬克思才真正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那裏他把異化勞動歸結為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以及這一發展所引起的社會分工的產物。但是,將分工與異化勞動相聯係,畢竟為馬克思分析異化勞動形成的原因、私有財產的根源找到了理論突破口。正如巴加圖利亞所指出:“在《手稿》的末尾,馬克思注意到勞動分工的問題,這是意識到勞動、生產的核心作用的一個結果。馬克思仿佛預感到進一步探求社會和曆史的規律在這一方麵的好處……再過一年半,分工理論就要在《形態》中製定出來。也許——這是應當進一步研究的——正是經過對分工的分析,在製定唯物主義曆史觀方麵就邁出了下麵的、同時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這一步是在《德意誌意識形態》實現的。”

二、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形成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形成是在《形態》中得以實現的。《形態》是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創立的標誌性著作,正是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基本形成。張一兵教授認為:“認真閱讀《形態》第一章的文本,我們並不難發現與上述一般哲學表述相區別的另一種理論思路,即直接從分工出發,基於歐洲經濟發展史對資產階級社會所有製的現實批判。”孫伯鍨等也認為:“事實上,馬克思在《形態》中已開始了剝離‘曆史之謎’的努力,第一卷第一章的第一、二手稿中,馬克思以分工和所有製這兩個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表現形式的概念之間的關係為線索,厘清了從古代到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曆史發展過程,在第四手稿中,馬克思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形態被共產主義形態所取代的曆史必然性。”

馬克思《手稿》中的分工概念與《形態》中的分工概念有著怎樣的邏輯聯係呢?馬克思在《手稿》中的關於分工的論述直接來源於斯密。斯密的分工概念是《國富論》的邏輯基礎和起點,斯密的《國富論》是直接從分工開始展開的,分工的直接含義就是具體勞動的總體形式。分工作為抽象的概念,指的是一般的創造價值的勞動,也即社會勞動。勞動的本質表現為具體的分工協作活動,分工的本質也是勞動,即社會勞動,從斯密的邏輯體係來看,分工和勞動是互為本質的,當然,從具體的生產過程來理解分工,分工的含義就是通常所理解的勞動協作。斯密以分工和交換(主要以分工)來說明財富、生產。馬克思在《手稿》中理解了斯密的分工概念及其在斯密政治經濟學理論中的地位,“分工是關於異化範圍內的勞動社會性的國民經濟學術語”,馬克思將分工的本質——勞動確認為私有財產的本質,從異化勞動理論的角度來看待分工問題。同時,馬克思還表達了“分工和交換以私有財產為基礎”,“分工和交換是私有財產的形式”的觀點。這種對分工和交換的看法和前一種將分工視為社會化的勞動不同,這裏的分工已經具有了後來的生產關係的內涵。可見,馬克思的《手稿》中分工已經初步具備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兩重內涵,而這一點也正是理解《形態》中分工概念的重要理論前提。因此,分工作為一個哲學範疇,《手稿》和《形態》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正是將分工和交換視為異化的生產關係,所以,《手稿》從消滅異化勞動的角度十分自然地提出消滅“分工”,消滅“現代勞動”,《形態》更進一步提出共產主義革命針對這種分工的性質要消滅勞動。但是,馬克思在《手稿》中並沒有從政治經濟學角度來深入理解分工、異化勞動以及私有財產之間的曆史的具體的關係,而是十分簡單地將(資本主義)分工和(現代)勞動等同,這一理論的突破是在《形態》中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