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論及較為係統地論述社會分工的哲學家,毫無疑問應首推古希臘的柏拉圖。柏拉圖的分工理論主要集中在其《理想國》一書中,關於分工的論述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1.社會分工的起源
柏拉圖認為,人的多種多樣的需要是社會分工產生的根源。柏拉圖在研究國家問題時不可避免地接觸到社會分工這個普遍的現象,他的可貴之處在於從這一現存的社會現象開始追溯它的起源。柏拉圖的發現有兩點:其一,人的多種多樣的需要是社會分工產生的根源。人類要生存就會有物質和精神上的各種需要,而無論是誰也不能靠自己的能力來滿足自己全部的需要。柏拉圖抓住這一事實來論證分工的必然性,並把它同城邦的形成聯係起來。他說:“在我看來,之所以要建立一個城邦,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不能單靠自己達到自足,我們需要許多東西……因此我們每個人為了各種需要,招來各種各樣的人。由於需要許多東西,我們邀集許多人住在一起,作為夥伴和助手,這個公共住宅區,我們叫它為城邦。”人們要生存就必須滿足衣食住行等多方麵的需要,“那麼是一個人幹幾種手藝好呢,還是一個人單搞一種手藝好呢?”結果,柏拉圖發現還是“一人單搞一種手藝好”,這就必須進行分工。分工也確實卓有成效,柏拉圖說:“隻要每個人在恰當的時候幹適應他性格的工作,放棄其他的事情,專搞一行,這樣就會每種東西生產得又多又好。”可見,柏拉圖和中國的孟子、荀子一樣都是從人性的需要來論述社會分工的起源的。其二,柏拉圖認為,社會分工也是人的秉性、天賦才能發展的結果。柏拉圖的意思是人的多樣性的需要必然產生社會分工,而之所以有人做這一行,有人做另一行,則是由於人的稟賦才能的不同。柏拉圖認為,每個人“不是生下來都一樣的,各人性格不同,適合於不同的工作”;沒有兩個人的本性是完全一樣的,人們的才能是有區別的,某些人適合於這種工作,某些人適合於那種工作。並且,人的才能是有限的,所以必須有所限製,柏拉圖說:“每個人隻能幹一種行業而不能幹多種行業,如果他什麼都幹,一樣都幹不好,結果一事無成。”他還說:“為了把大家的鞋子做好,我們不讓鞋匠去當農夫,或織工,或瓦工。同樣,我們選拔其他的人,按其天賦安排職業,棄其所短,用其所長,讓他們集中畢生精力專搞一門,精益求精,不失時機。”柏拉圖還提出了一個極其寶貴的思想,即正確和恰當的分工就符合正義,他說:“木匠做木匠的事,鞋匠做鞋匠的事,其他的人也都這樣,各起各的天然作用,不起別種人的作用,這種正確的分工乃是正義的影子。”
2.社會分工的本質及其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