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關於社會分工的未來趨勢問題
第一次提出“消滅分工”主張的是空想社會主義者。空想社會主義者明確認識到,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麵發展的根源,勞動活動的局限性是人的畸形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他們第一次提出了“消滅分工”的革命主張。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消滅分工”的主張包括:首先,他們提出了消滅城鄉分工;其次,他們提出了消滅體腦分工;再次,他們提出了廢除職業分工。在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理想社會中,每個人都可以配合公共利益,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才幹自由地選擇和變換工作。在傅立葉的“和諧製度”下,“法郎吉”成員都沒有固定的職業,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嗜好經常地變換工作,而不是終身受一種勞動的束縛。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分工的未來趨勢的論斷是“消滅分工”。經典作家在談到分工發展的未來趨勢時,使用了兩種並不相同的文字上的提法:有時使用“消滅分工”,有時又使用“消滅舊式分工”。一般說來,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之前,馬克思、恩格斯習慣於用“消滅分工”的提法;而在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原理》之後,馬克思、恩格斯極少使用“消滅分工”的提法,更多的是使用“消滅舊式分工”的提法。事實上,這裏並無實質性的矛盾,因為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以前的著作中,馬克思批判的主要是與私有製、階級對抗相聯係的分工,隻是“消滅舊式分工”比“消滅分工”的提法更嚴密更準確。
國內學術界對社會分工未來趨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消滅分工”的理解上。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說的舊式分工就是指勞動分工。另一種觀點認為,消滅舊式分工是指消滅職業分工。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未來要消滅的是舊式分工,而職業分工則仍將存在。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勞動分工經久不衰,而勞動者分工將退出曆史的舞台。消滅舊式分工的提法,盡管為人們熟知,然而由於人們關於舊式分工範疇和內涵的理解不一致,也就難免在消滅舊式分工的理解上存在分歧。如何認識馬克思的“消滅分工”提法,問題的關鍵在於對舊式分工內涵的理解。林劍教授在《關於舊式分工範疇理解上的幾個問題》中指出,“舊式分工”具有曆史的性質,是社會生產力有了一定發展、但又發展得不夠的產物,它是一種行將被消滅或將改變其性質的分工。概括地講,“舊式分工”的實質是指與私有製、商品交換和階級存在及其對抗相聯係的各類分工形式。林教授還指出,他和秦慶武先生都認為“舊式分工”的實質都是指分工的舊有性質。但二者的分歧在於對舊有性質的理解不同。秦先生認為,分工的舊有性質是指分工的固定性和謀生性,而林教授認為,從外部特征上看,“舊式分工”更主要地表現為自發性、奴役性、對抗性和不平等性,但造成“舊式分工”的這些外部特征的最深刻的經濟根源在於私有製。所以,林教授認為,隻有把“舊式分工”與私有製聯係起來,才有可能把握“舊式分工”的內涵和本質。可以說,在林教授看來,分工的性質主要是由受分工製約並反作用於分工的社會關係的性質決定的。
毫無疑問,上述幾位學者關於“舊式分工”性質的內涵理解的爭鳴為進一步理解經典作家關於新式分工與舊式分工的相關問題提供了寶貴的思路。但是,他們對於“舊式分工”的舊有性質的把握未免都不夠全麵,問題還有繼續探討的必要。
5.關於社會分工對人的發展的影響的兩重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