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引論》共分三編。第一編《失誤動作》介紹的是精神分析的失誤動作觀,指出失誤動作決非偶然,而是有自己的意義;第二編《夢》講的是弗洛伊德的夢理論,係統闡述了夢的實質、內容、工作原理、釋夢的技術等;第三編《神經症通論》在闡明精神分析有關神經症的理論與治療技術之餘,還深入探討了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所有這三編,均立足於精神分析的兩大“觸怒了全世界”的理論前提:一是“心理過程自身是潛意識的,並且整個心理生活隻有某些個別的活動和部分才是意識的”;二是“可被描述的性的本能衝動——包括廣義的和狹義的——都是神經性疾病和心理疾病的重要起因。進一步講,這些同樣的性衝動為人類精神最高度的文化、藝術和社會創造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精神分析的要旨正在於透過失誤動作、夢、神經症等現象的考察與分析,揭示被壓抑於潛意識內的本能欲望,使之以合理的途徑得到宣泄或滿足,使精神疾病獲得治療。
在西方心理學發展史上,弗洛伊德是個毀譽參半、爭議最多的人物。一般說來,人們讚賞他執著、勇敢的科學開拓精神,肯定他對心理學研究領域與方法的拓展及對心理學事實材料的積累。但對於其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特別是潛意識論、泛性論以及由此衍伸出的人性論、價值論、機械決定論、社會文化觀等,人們往往褒貶不一。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結合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完整把握與評價精神分析學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真正做到“洋為中用”,或許才是我們在閱讀《精神分析引論》時所應持有的基本態度。
《精神分析引論》曾被譯為法、意、俄、挪威、西班牙等多種文字。在我國,最早翻譯此書的,乃著名心理學家高覺敷先生,商務印書館1930年出版。現在,我們又以較為平白的語言並結合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將此書重新翻譯,旨在為推進弗洛伊德研究盡點心力。由於我們水平有限,譯文中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懇請專家、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彭舜 彭運石
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