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祖師曰:
玉清留下逍遙訣,四字凝神入氣穴。
六月俄看白雪飛,三更又見日輪赫。
水中吹起藉巽風,天上遊歸食坤德。
更有一句玄中玄,無何有鄉是真宅!
律詩一首,玄奧已盡。大道之要,不外“無為而為”四字。惟無為,故不滯方所、形象;惟無為而為,故不墮頑空、死虛。作用不外一“中”。而樞機全在二目。二目者,鬥柄也。斡旋造化,轉運陰陽。其大藥,則始終一“水中金”而已。
注譯:
祖師說:
玉清留下逍遙訣,四字凝神入氣穴。
六月俄看白雪飛,三更又見日輪赫。
水中吹起藉巽風,天上遊歸食坤德。
更有一句玄中玄,無何有鄉是真宅!
這首律詩,已經把功法的玄奧說盡了。修煉大道的要領,不外乎“無為而為”四個字。惟有無為,才不凝滯在範疇和形象之上;惟在無為中有為,才不致墮入頑空死虛之中。其中的作用不外乎一個“中”字。而樞機全在兩眼。兩眼就好比北鬥星的鬥柄一樣,造化著天地萬物,運轉著陰陽兩極。所產生的大藥,自始至終都是水中金,也就是水鄉鉛。
疏解:
本段描述的是《靈寶畢法 地仙功》部分修煉的內容和景象。《靈寶畢法 人仙功》是以有為法為主,《靈寶畢法 地仙功》是以無為法為主。在這樣的轉變過程中,關鍵要把握好“無為而為”。
原文:
前言回光,乃指點初機,從外以製內,即輔以得主。此為中下之士修下二關,以透上一關者也。今路頭漸明,機括漸熟。天不愛道,直泄無上宗旨。諸子秘之秘之,勉之勉之!
注譯:
前麵所講的回光,是用來指點每次練功的起初階段,使修煉者從外部(識神)來控製內部(元神),通過製服識神得以顯現元神。這是為中下之士修煉中下兩關,最後透入上關的方法。現在,道路逐漸明朗,方法逐步純熟。上天並不是守住大道不放,所以泄露出這部至高無上的宗旨,各位修煉者要千萬愛惜,加倍努力!
疏解:
每次練功的起初階段,都要運用回光從外部(識神)來控製內部(元神),從而掌握練功的主動權。這是一個基本的法則,就是“回光”結合“引仙法”、《靈寶畢法》的修煉。
原文:
夫回光,其總名耳。工夫進一層,則光華盛一番,回法更妙一番。前者由外製內,今則居中禦外;前者即輔相主,今則奉主宣猷。麵目一大顛倒矣。
注譯:
回光,是修性的總名稱。功夫每上進一層,光華就盛大一番,回光也更妙一些。前麵的功法是由外部(識神)控製內部(元神),現在的功法則是由中央(元神)駕馭外圍(識神);前麵的功法是由臣佐(識神)來輔助君王(元神),現在的功法則是臣佐(識神)奉君王(元神)聖旨來發號施令。整個麵目完全是一大顛倒。
疏解:
回光貫穿於整個《靈寶畢法》的修煉過程之中:
在“煉身攝氣”階段,識神起主導作用,元神則漸漸顯露;
在“煉精化炁”階段,識神控製、指使著元神發揮作用;
在“煉炁化神”階段,識神輔助、跟隨著元神發揮作用;
在“煉神還虛”階段,識神則漸漸隱退,元神起主導作用;
在“煉虛合道”階段,識神泯滅,元神(陽神)獨尊。
所以,每一個修煉丹道的人都必須全程把握和協調識神與元神之間的關係,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有為、無為、無不為。
原文:
法子:欲人靜,先調攝身心自在安和,放下萬緣,一絲不掛。天心正位乎中,然後兩目垂簾,如奉聖旨以召大臣,孰敢不至?次以兩目內照坎宮。光華所到,真陽即出以應之。
注譯:
這一功法的內容是:要想入靜,首先要調身調心至自在安和,接著放下萬緣,絲毫沒有牽掛。讓天心正位於中宮,然後兩眼垂簾,就象奉了聖旨去召喚大臣,誰敢不尊呢?接著用兩目內照坎宮(下丹田)。光華所到之處,真陽就會出來應接。
疏解:
這是“引仙法 凝神寂照”就要求做到的內容。在人的胎兒狀態中,元炁和元神是相融在一起的。人出生以後,元炁居下,元神居上。人在修煉的過程中,識神漸靜,元神漸顯。識神引導著元神凝注下田,元神與元炁相遇相合,也屬於再度重逢,沒有隔閡。這才有“光華所到,真陽出應”。
原文:
離,外陽而內陰。乾體也,一陰入內而為主。隨物生心,順出流轉。今回光內照,不隨物生,陰氣即住。而光華注照,則純陽也。同類必親,故坎陽上騰。非坎陽也,仍是乾陽應乾陽耳。二物一遇,便紐結不散,絪活動,倏來倏往,倏浮倏沉。自己元宮中,恍如太虛無量,遍身輕妙欲騰,所謂“雲滿千山”也。次則來往無蹤,浮沉無辨,脈住氣停,此則真交媾矣,所謂“月涵萬水”也。俟其杳冥中,忽然天心一動,此則一陽來複,“活子時”也。然而此中消息要細說。
注譯:
離卦,外部是陽而內部是陰。它的本體是乾卦,是一陰進入乾卦而成為離卦。離卦中的陰氣(識神)容易隨物而生心,順出而流轉。現在回光內照,識神就不會隨物而生心,陰氣就受到了控製。由於光華的凝注和內照,陰氣就逐步轉成了純陽之氣。由於同類相親,所以坎卦中的陽氣向上升騰。這陽氣本非坎陽,而是乾陽,是乾陽應接乾陽。離中之陰和坎中之陽這兩氣相遇,就紐結不散而成元陽之炁,氤氳活動,忽來忽回,忽浮忽沉。這時自己的元宮之中,猶如太空那樣無邊無際,全身輕盈美妙飄飄欲升,這就是所謂的“雲滿千山”。接著,元炁來往無蹤,浮沉無跡,會引起短暫的經脈停住、呼吸停止的現象,這才是真正的交媾,也就是所謂的“月涵萬水”。在杳杳冥冥之中等待,忽然天心一動,這就是“一陽來複”,“活子時”出現了。然而這裏麵的消息還要細說。
疏解:
這是《靈寶畢法 龍虎交媾》之理、之法、之景。
原文:
凡人一視一聽,耳目逐物而動,物去則已。此之動靜,全是民庶,而天君反隨之役,是常與鬼居矣。今令一動一靜,皆與人俱。人,乃真人,即身中天君也。彼動,則與之俱動。動則“天根”也。靜,則與之俱靜,靜則“月窟”也。動靜無端,亦與之為動靜無端;休息上下,亦與之為休息上下。所謂“天根月窟閑來往”也。
注譯:
一般人都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眼睛和耳朵會隨著外物的活動而動。外物走了,看和聽的行為也就結束了。這裏麵的動與靜,就好比是下麵的臣民辦事,而上麵的天子反而跟隨著他們一樣。這樣無異於跟鬼住在一起了。現在修煉這一動一靜,不是跟鬼在一起,而是跟人在一起。那人,就是真人,即自己身中的天子。天子一動,下麵的臣民也一齊跟著動。這種動稱為“天根”。天子一靜,下麵的臣民也一齊跟著靜。這種靜稱為“月窟”。天子不停地動靜交換,臣民們也不停地動靜交換;天子從上到下都休息,臣民們也從上到下都休息。這就是所謂的“天根月窟閑來往”。
疏解:
這裏是用動與靜的相互關係來說明識神(臣民)與元神(天子)之間的作用轉化。起初,識神依靠的力量(後天氣)比元神依靠的力量(先天炁)強大,所以,元神跟隨識神走。修煉丹道的過程,正是後天氣轉化為先天炁的過程(“引仙法”),更是煉化不同層次的先天炁的過程(《靈寶畢法》)。隨著先天炁的數量與質量的改變,元神變被動為主動,統領著識神共同發揮作用。
原文:
天心鎮靜,動違其時,則失之嫩;天心已動,而後動以應之,則失之老。天心一動,即以真意上升乾宮,而神光視頂為導引焉,此動而應時者也。天君既升乾頂,遊揚自得,忽而欲寂,急以真意引入黃庭,而目光視中黃神室焉。既而欲寂者,一念不生矣;視內者,忽忘其視矣。爾時身心便當一場十放,萬緣泯跡,即我之神室鼎爐,亦不知在何所。欲覓己身,了不可得。此為天入地中,眾妙歸根之時也。即此,便是“凝神入氣穴。”
注譯:
如果天心還處在鎮靜之中,起火燒結則火候太早,丹藥就失之太嫩;如果天心已經啟動,而沒有及時起火燒結以應天心,丹藥就失之太老。正確的方法是天心一動,立刻將真意引向乾宮(上田),導引神光內視乾宮,此時炁動恰到時機。元炁上升到乾宮合於元神,正在遊揚自得時,忽然感到想要入定,這時應當趕快將真意入黃庭,用神光內視中黃神室。接下來,如果還想入靜,則要一點雜念也不能產生;如果要內視體內,則要似視非視。此時,身心就象獲得了一場大解放,萬感千念一時泯滅,即使自己神室中煉丹的爐鼎,也不知道放在什麼地方了。甚至連自己的身體在什麼地方,也找它不到。這就是天入地中、眾妙歸根的時刻。到此,才是所謂的“凝神入氣穴”。
疏解:
本段講得是運用回光,準確地把握《靈寶畢法 燒煉丹藥》的火候。
原文:
夫一回光也,始而散者欲斂,六用不行,此為“涵養本原,添油接命”也。既而斂者自然優遊,不費纖毫之力,此為“安神祖竅,翕聚先天”也。既而影響俱滅,寂然大定,此為“蟄藏氣穴,眾妙歸根”也。一節中具有三節。一節中具有九節,且俟後日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