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全麵繼承和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政治理念的儒學,輔佐和規範曆代帝皇的治國思想和行為,熏陶世世代代的華夏民族,秦始皇開創的大一統國家,恐怕很難延續兩千多年。中國的大一統思想由來已久,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應握有一統天下的權威,所謂“禮征樂伐自天子出”。儒道墨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潛藏著大一統的身影。不斷發展的儒家思想,集儒道墨法等各派思想於一爐,成為了兩千多年中國大一統的凝合劑。
中國的大一統理念和以德配天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代。古代的“王”和“皇”都有大、美好的意思。《廣韻》解釋:大也,君也,天下所法。《洪範》說: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說文》解釋:大也。《尚書序疏》說:稱皇者,以皇是美大之名,言大於帝也。《春秋繁露》曰:德侔天地者稱皇帝。
古人認為,有德行的人才能稱王。如果說夏啟是通過赤裸裸的暴力奪取政權的話,那麼商湯滅掉夏時,人們對王則作了德行方麵的規定。即王的行為不合理時,人們有權推翻他另立新王。商湯起兵反夏時就是以“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為號召的,而且曆數夏王罪行“率遏眾力,率割夏邑”,以至“有眾率怠弗協”。正是基於這一原因,商湯在《湯誓》裏才振臂高呼:“夏德若茲,今朕必往。”周朝的建立也同商朝代夏一樣,商王帝辛(即商紂王)的“暴虐”成為他失去帝位的原因。對地方勢力,商紂王濫加殺戮,如醢鬼侯、脯鄂侯、禁文王;對王室成員和貴族也肆意迫害,如殺比幹、囚箕子、廢商容。這一切的倒行逆施,致使商紂王眾叛親離,如紂王的庶兄微子在周武王滅商時便降周了,太師疵、少師彊、內史向摯則直接投奔了周人。這表明統一天下的君王,必須有嚴格的道德規範,否則你統治的合法性就要受到質疑。
中國古代正式提出“大一統”概念的是《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唐人顏師古注釋說:“一統者,萬物之統皆歸於一也……此言諸侯皆係統於一,不得自專也。”疏曰:“王者受命,製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老子在《道德經》裏,提出他的哲學思想,主張以“一”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都在談論國家政治秩序的統一問題。孔子針對“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和“陪臣執國命”的混亂局麵,響亮地提出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同時對大一統封建皇權秩序的確立,做出了影響兩千多年的規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實現“天下有道”的理想社會的組織保證。此後,孟子對孔子的學說又作了補充,在《梁惠王章句上》說:“君仁臣義,君民同樂,風尚淳樸,百姓親睦,天下定於一。” 在《萬章章句》上說:“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呂氏春秋》言:“王者執一,而為萬物正……一則治,兩則亂。”
春秋諸子百家以及戰國以後的思想家,盡管學術思想各不相同,治理國家的理念和手段不同,但在建立大一統的國家及大一統的皇權政治這一點上,幾乎是一致的。齊桓公的上卿(宰相)管仲說: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治之至也。使天下兩天子,天下不可治也。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治也。一家而兩父,一家不可治也。夫令不高不行,不專不聽。堯舜之民非生而治也,桀紂之民非生而亂也,故治亂在上也。管仲甚至還提出了具體製度上的大一統措施:天子出令於天下,諸侯受令於天子,大夫受令於君,子受令於父母,下聽其上,弟聽其兄,此至順矣。衡石一稱,鬥斛一量,丈尺一綧製,戈兵一度,書同名、車同軌,此至正也。法家的墨子也說:天下之百姓,皆上同於天子。秦宰相李斯更是明確提出: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漢書·王吉傳》中稱: 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顯然,盡管對“大一統”皇權政治的表述各不相同,目標所指卻是一致的:強調自上而下的政令統一。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幾乎無一不是政治家,哲學家們對政治問題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極大的關注。特別是號稱入世之學的儒家,談天論道都是以人道、人類社會為目的,其理論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如孔子的“德治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帶領弟子在各國遊學時,每到一處總是規勸君王“施仁政”。就是韓非的“法治論”,老子的“無為而治論”和墨子的“兼愛論”,無一不是達到大一統治世的“濟世良方”。同時,他們又都是各自理想的偉大的實踐家,如孔子聲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則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在孔孟儒學思想的熏陶和影響下,大一統的理念經過長期的曆史演變,最終表現為政治上的高度統一。即使在分裂時期,割據政權的統治者,也多視大一統為己任而為之作不懈的努力。就是秦末農民起義,農民出身的劉邦建立大漢政權以後,他也孜孜以求,誌在統一全國。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繼承和發揚了儒學精神。董仲舒的社會理想是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和諧安定社會。大一統是他所述《春秋繁露》的根本含義。他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漢書·董仲舒傳》)他認為《春秋》最重“元”,“謂一元者,大始也。”“元”是大一統的開始,並且還認為“唯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係之元”。因此他希望漢武帝是聖人,能成就建立封建大一統帝國的功業。大一統的根本特征是思想的統一。董仲舒在他的賢良文學對策中,向漢武帝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議,主張“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漢武帝采納了這一建議,於是儒學便從此成為官學,上升到至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