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華
治世寫史,盛世修誌,豐年吟詩。
正是因為有了曆代史誌傳承不輟,那些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才沒有被歲月的河流所淹沒。由此看來,無論寫史、修誌,還是編寫“史話”這種靈活生動的存史體裁,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值得倡導和肯定的大事。
大城雄踞冀中平原,西枕太行,東臨渤海,燕南趙北,天府之地。盛產小麥、玉米、棉花、蔬菜,尤以金絲小棗、鴨梨盛名。工業,以保溫建材、摩托車配件、有色金屬加工、食品、化工、古典家具等為支柱產業。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炭和天然氣資源,有待開發。今逢盛世,政治安定,經濟繁榮,文化事業蓬蓬勃勃,方興未艾。
大城曆史上曾有過輝煌業績,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建為城邑。燦爛的燕趙文化,浸潤了這片肥沃的土地,逐步發展成一個曆史悠久、人文薈萃的“千年古縣”。秦始皇、漢武帝、曹操、唐太宗、柴榮、康熙大帝、乾隆大帝,這些文治武功的傑出人物,在大城留下斑駁印記。本地,千古留名的良吏王伽、與楊家將齊名的張暉、青史留名的直臣梁材、倡導和平的張紹曾、千古功臣張學良、文武雙全的孫毅,還有文化藝術賢達的劉溎年、呂式梿、鄧毓怡、梁建章、梁宗旺、魏聯升,這些曆史人物,或以橫溢之才華,或以卓著之功勳,或以高尚之操守,在大城史冊上留下了他們濃墨重彩的一筆。
大城人熱情好客、寬厚淳樸、聰明睿智,孕育出了多元文化和多元經濟共榮的興盛局麵,也創造了熱情豪放、勤勞質樸、剛正不阿的文化品格。大城人自古崇尚文化,注重禮儀。唱大戲、鬧社火、扭秧歌,遠近聞名;說西河、寫春聯、習武功,老少稱頌。大城人舞文弄墨者,盛行鄉裏,舞槍弄刀者,自成門派。吹拉彈唱之聲,時聞街巷,飲酒對月之景,偶現佳夜。
我在參加工作後,尤其到政協工作,總是被家鄉大城豐厚的曆史文化、神奇的民間傳說以及大城人質樸豪放的文化品格一次次感動,腦海中盤算著如何編寫一本敘述大城的文史書籍,為家鄉的經濟和文化建設服務。我的同仁不負所托,組織協調本縣文史愛好者發掘、收集、整理有關大城的文化資源。曆經兩載,由縣政協老主席李思進和我的同年楊馨遠等同誌,完成了《大城史話》編纂工作。文稿遞到我手中的時候,我由衷的高興和欣慰。畢竟,這意味著我們又有了一本能讓更多人了解大城曆史和人文的書籍,意味著大城的部分曆史和文化將以文字的形式得到永久的保存,意味著我們又為大城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大城史話》體例完備、結構合理、版式新穎、圖文並茂,從資料搜集、文字撰寫、排版設計,無不體現出一種周密的策劃意識。全書共分為自然地理、政區概況、疆域沿革、郡國古邑、文物古跡、古郡文化、曆史事件、紅色烈焰、逸聞典故、古郡物產、民俗風情、古郡八景、名人履跡、封建人物、郡縣宦跡、政軍人物、文化藝術人物、當代文化科技人物十八個板塊,既尊重“史”的真實原則,又不失“話”的生動靈活。《大城史話》宛如一幅幅曆史畫卷,將兩千五百年的美麗史詩展現到大家麵前,這是曆史及大自然對大城人的賜予,是大城人民的驕傲。她既是大城人留在身邊值得永久珍藏的紀念品,也是大城文化和大城精神走進圖書館、文史館,走向全國的良好媒介。
《大城史話》涉事廣泛,內容豐富,雖未能將大城所有曆史人文盡皆囊括,但仍算得上是大城的一部小百科全書。概而言之,這本書尊重事實,具有信史價值,其中部分文章填補了大城史料空白,十分可貴。但願《大城史話》能進一步拉近外界與大城的距離。
《大城史話》的出版發行,必將激發更多的人去了解大城、熱愛大城,進而建設大城,也將對弘揚大城傳統文化,激發大城文化創造活力,提升文化軟實力起到積極作用。有理由相信,大城不僅有過輝煌的曆史,也必將有更加美好的未來。無限美好的前景需要一代又一代勤勞的大城人去建設,更為厚重的“大城史話”將有聰敏睿智的後來者去不斷續修,讓我們在中共大城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努力為加塊“對標追標、聚力發展”,實現“解放思想、務實爭先、科學發展、富民強縣”奮鬥目標作出貢獻!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