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而",唐晏曰:"此字有誤。"器案:疑當作"以"。
(一三)"閔",天一閣本作"憫",俗別字。
(一四)器案:文選劉孝標辯命論:'曆說而不入。"曆說謂周流遊說。呂氏春秋遇合篇:"孔子周流海內,再幹世主,如齊至衛,所見八十餘君。"漢書楊雄傳:"或七十說而不遇。"注:"應劭曰:'孔丘也。'"
(一五)論語憲問篇集解引馬融曰:"匡,正也。"文子精誠篇:"聖人不降席而匡天下。"淮南繆稱篇:"舜不降席而天下治。"則匡有治義。
(一六)"立",子彙本、唐本作"位"。宋翔鳳曰:"按'立'與'位'通。"文廷式曰:"'立',古'位'字。"
(一七)論衡儒增篇:"書說:孔子不能容於世,周流遊說七十餘國,未嚐得安。"楚辭離騷:"周流乎天餘乃下。"又雲:"路修遠以周流。"俱謂"周遍流行"(文選上林賦注語)也。
(一八)"序"原作"厚",今據孫詒讓說校改。孫詒讓曰:"案:此言孔子作春秋也。'厚'當為'序',漢隸'序'厚'二字形近,(漢荊州刺史度尚碑"厚"作"",三公山碑"厚"作"",並與"序"相似。)故傳寫多互訛。毛詩序:'厚人倫。'釋文雲:'厚本作序。'亦其證也。序終始,謂序次十二公之事也。"
(一九)唐晏曰:"此修春秋也。"
(二0)後漢書方術謝夷吾傳:"推考星度,綜校圖錄。"圖錄謂讖緯,然則讖緯之道,漢初人即謂其托始於孔子也。
(二一)唐晏曰:"此讚易也。"
(二二)宋翔鳳曰:"本缺(重儒術)三字,依別本補。"唐晏曰:"此總言詩、書、禮、樂。"
(二三)"幹",兩京本誤"於"。
(二四)漢書元紀:"永光元年二月,詔丞相、禦史,舉質樸、敦厚、遜讓、有行者,光祿歲以此科第郎、從官。"師古曰:"始令丞相、禦史舉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見在郎及從官,而見在郎以從官,又令光祿每歲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賢否也。"則科第謂依科考校,第其高下,使之相序,如甲科、乙科是也。
(二五)唐晏曰:"所闕不止三字。"
(二六)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集解:"鄭曰:'反魯,哀公十一年冬,是時,道衰樂廢,孔子來還乃正之,故雅、頌各得其所。'"
夫人之好(一)色,非脂粉所能飾;大怒之威,非氣力所能行也。聖人乘天威(二),合天氣(三),承天功(四),象天容(五),而不與為功,豈不難哉(六)?夫酒池可以運(七)舟,糟丘可以遠望(八),豈貧於財哉?統四海之權(九),主九州之眾,豈弱於武力哉(一0)?然功不能自存,而(一一)威不能自守,非(一二)貧弱也(一三),乃道德不存乎身,仁義不加於(一四)下也。
(一)"好",唐晏曰:"上聲。"
(二)尚書泰誓上:"肅將天威。"孔氏傳:"敬行天罰。"
(三)淮南子泰族篇:"聖人懷天氣,抱天心。"
(四)尚書舜典:"亮天功。"荀子天論:"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功。"("功"字原缺,據楊倞注引或曰及王念孫說訂補。)(五)齊書張融傳海賦:"照天容於渚,鏡海色於魦潯。"案白虎通聖人篇:"聖人者何?聖者,通也,道也,聲也。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義與此相會。
(六)唐晏曰:"文選注引作'聖人承天威,承天功,與之爭功,豈不難哉'?"
(七)"運",宋翔鳳曰:"本作'泛',依治要改。"
(八)"遠望",宋翔鳳曰:"本作'望遠',依治要改。"案:太平禦覽七六八引屍子:"六馬登糟丘,方舟泛酒池。"韓詩外傳四:"桀為酒池,可以運舟,糟丘可以望十裏。"新序節士:"桀為酒池,足以運舟,糟丘足以望七裏。"淮南子本經篇:"紂為肉圃酒池。"高誘注:"紂積肉以為園圃,積酒以為淵池。今河內朝歌,紂所都也,城西有糟丘、酒池處是也。"
(九)明誡篇雲:"操四海之綱。"與此義同。
(一0)宋翔鳳曰:"本無'武'字,依治要增。"
(一一)宋翔鳳曰:"'而'字依治要增。"
(一二)"非",宋翔鳳曰:"本下有'為'字,依治要刪。"
(一三)宋翔鳳曰:"本無'也'字,依治要增。"
(一四)"於",唐本作"乎"。宋翔鳳曰:"本下有'天'字,依治要刪。"
故察於利(一)而惛(二)於道者,眾之所謀也;果於力而寡於義者,兵之所圖也(三)。君子篤於義(四)而薄於利,敏於行(五)而慎於言(六),所廣(七)功德也。故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八)(一)"利",宋翔鳳曰:"本作'財',依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