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一麵鏡子。大浪淘沙,一些東西會永遠地淹沒在曆史的塵埃裏,但更有一些東西會讓我們永久地銘記。英雄遠去了,曆史走遠了,但很多東西仍會流傳下去,直至久遠。讀華芳國老師的《聞雞起舞》,感受到作者故裏河北省無極縣這位英雄劉琨的浩然正氣和熱愛國家熱愛人民的赤子之心。可惜的時,他生不逢時,雖有絕世武功和很高的音樂才華,一腔報效國家和人民的熱忱卻沒有能夠實現他的願望和抱負,最終把性命葬送在了自己人的手裏。但是,在任何時候,英雄始終都是英雄,他會一直受到人民的敬仰和愛戴,無極人也為自己的家鄉有這麼一位英雄而自豪。作為一名無極人,華芳國老師通過自己的長篇小說,把英雄生平再次在讀者麵前進行展現,使後來者更詳細地了解這段曆史,了解英雄那些那些鮮為人知的事跡和他走過的坎坷,然而卻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生命曆程,為英雄對國家對人民一片赤誠之心感動,也為自己作為英雄家鄉的人感到自豪。想起前段時間一些媒體熱炒幾個地方爭搶自己是秦檜的故裏和西門慶的家鄉,以產生“名人”效應時,不禁為這些在曆史上遺臭萬年的人物再次吃香而感到困惑:如果連這些在曆史上已有定論的賣國者和惡人都值得惡炒而給自己帶來“名人”效應的話,那麼真不知我們的輿論倡導的是什麼樣?是真善美,還是假醜惡?所幸,華芳國老師的《聞雞起舞》描繪了在那個動蕩的曆史時期,在那樣艱難的歲月裏,我們已經有為國為民爭戰一生直至獻出自己最寶貴的生命的英雄,可見我們的輿論始終弘揚著主旋律,弘揚著愛國愛民的民族氣節,弘揚著忠於國家熱愛人民的最樸素然而卻是最偉大的情懷,這真讓我們值得欣慰。同時,想一想英雄生活的顛沛流離,空有一腔報負卻終落得“壯誌未酬身先死”的結局,我們是否為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國泰民安、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時代而為自己感到欣慰,感到由衷地喜悅?
華芳國老師是河北無極人,卻與陝西與銅川有著深深地淵源。上世紀八十年代,他還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對文學的愛好已經達到狂熱的程度。當時他在銅川當兵,業餘時間就爬在桌子上寫呀寫。銅川的山山水水給了他很多的靈感。從1983年《銅川文藝》刊登了他的第一篇小說開始,他就加入了銅川文學愛好者的隊伍,多次參加銅川文藝界組織的活動和筆會,認識了許多銅川的文朋詩友,許多人至今還未中斷聯係。後來,他轉業離開了銅川回到家鄉河北無極縣,但銅川一直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近年來,通過網絡,通過博客,他又和銅川的文朋詩友們取得了聯係,並進行了大量的交流和互動。這次,他這本《聞雞起舞》一出版,馬上寄來了好幾本,簽好了名,寄到我這裏,讓我分給各文友們。一收到書,我馬上留言回複了他,並且打電話給各個朋友告訴了大家這個好消息,迅速地把書送了出去。我知道:那一本本書寄托著他對大家的濃情熱望和對銅川文友的情誼。讀完了凝結著華芳國老師數年心血的《聞雞起舞》,我想說的是:在文學在一些人心中地位日下的今天,對於一些真正熱愛文學的人來說,文學的旗幟永遠會飄揚著。就像《聞雞起舞》中英雄人事跡永遠飄揚在我們心底,這也許就是另一種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