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我從2005年踏入寫作這一行,曆經六年的風風雨雨,在業內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我通過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如民間故事作品《概不賒賬》榮獲中國首屆故事節銅獎,《老鼠擺擂台》入圍第九屆民間文藝山花獎,《半瓶營養快線》入選《中國最好的小小說》一書後,又被選入《感動你一生的故事全集》。
剛剛參加寫作的朋友會問:“什麼是故事?什麼是民間故事”?我剛入行那會兒,也常常被這個問題所困繞,文學創作方麵的理論書籍很多,可謂汗牛充棟,但是有關故事創作方麵的專著卻極少見到,書店裏幾乎買不到。
那什麼是故事呢?我個人認為,故事就是“事”,就是“情節”,就是“事故”。故事不是當代人的特產,幾千年前有故事,幾千年後也有故事。它伴隨人類走過了一個比文字更為悠久的曆史,自從有了人類,人與人之間就有了“故事”。後來出現了文字,人們把過去和現在的故事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並展示出來,也就成了“文學”。而民間故事則是故事的一種。
民間故事是民間智慧的結晶,屬於通俗文學的範疇,但與純文學沒有嚴格界限。通俗不等於庸俗,隻是在表現形式上更加大眾化罷了。中國的幾大名著,如《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誌異》等,都屬通俗文學的範疇。存在即是道理。故事刊物久盛不衰,說到底是讀者的選擇,時代的必然。
故事要有中心事件,單一而不繁,連貫而不斷,勢如破竹,一氣嗬成。故事講究“故事核”,講究“新、奇、巧、趣”。作者動筆前,應當知道自己這篇作品的“可取之處”是什麼?如果是以奇見長的,這篇作品“奇”在哪裏?如果是以情見長的,能否打動人心?要想言之有物,動筆前必須考慮“立意”,明白自己的作品是以“巧”以“趣”為主,還是以“辣”以“怪”為主。先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再進行“政策傾斜”,才能使作品詳略得當,縱橫自如,“濃妝淡抹總相宜”。
說到底故事屬於易講、易聽、易傳的民間文學,其創作方法可以概括為三句話:一根主線幾個人,兩三個回合不太平,結尾還要翹一翹。此外,還要遵循故事創作的一般原則:藝術上的口頭性,思想上的人民性,傳播過程中的群眾性。
這本書中的民間故事都是我精選的,它的文字簡潔明快,內容寓教於樂,但願諸君讀罷這幾十個故事,心頭能好似一陣清風掠過,智慧與道理變成了一個個可愛的小精靈,慢慢融化在心裏。
佛家講:一葉一菩提。
農家講:一花一世界。
但願這葉、這花、這草、這樹,能給你送去心的丈量,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