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旁觀者清的一眾大臣卻覺得孫權的做法絕非兩麵光,而是兩麵殃。很多人都看到了重大隱患。雖然很多大臣已經心灰意冷,但是因為太子事關國本,出於基本的道義,他們還是不忍心坐視不顧。於是,陸遜等人再度上書孫權,請他審慎處理。
陸遜在表章中寫道:“太子是正統,應該有堅如磐石的穩定地位,魯王是藩國之臣,對他的寵愛、俸祿都應當有所區別。彼此各得其所,上下才能安定。”
太常顧譚是丞相顧雍的孫子,也是陸遜的外甥。他也上書規勸孫權,要他明確嫡庶的區別,使尊卑之禮各不相同。顧譚還特別點出了幾個曆史典故,希望孫權引以為戒。顧譚在表章中還寫道:“我所陳述的,並不偏袒任何一方,實在是打算穩定太子並便利魯王。”顧譚雖然公開心跡,但他的這一次上書卻得罪了魯王孫霸。孫霸從此對他懷恨在心。
陸遜、顧譚等人的上書又把孫權惹惱了。原因很簡單,他們的看法威脅到了孫權的正確性。此時的孫權,已經不能容忍任何人與他的意見相抵觸了。他根本不認為陸遜顧譚是出於公心而反對自己的做法。他隻把他們的行為看作是對自己威權的挑戰。在這種心態主導下,陸遜等越是規勸,孫權反倒越是要堅持自己的做法。
而當孫權固執不變後,在驗證性偏見的驅使下,他很快自以為是地發現了陸遜等人的真正用意。原來,孫和的嫡妃張氏,是老臣張昭的孫女。張氏還有一個同胞姐妹,嫁給了陸遜的兒子陸抗。這些複雜的姻親關係立即將陸家、張家和顧家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而被孫權視為了“太子黨”。實際上,東吳重臣之間,門當戶對的通婚是很正常的現象。
孫權的敏感神經再一次被觸動了。他最擔心的就是大臣們結夥成對,集體對自己施壓,與自己對抗。於是,他堅決地對陸遜等人的上書置之不理,而維護自己的決定。
陸遜等人雖然有洗不清的姻親關係,但確實是出於公心而為的。因為,就連兼任魯王傅的尚書仆射是儀也對孫權提出了同樣的建議。是儀是魯王孫霸的師傅,應該最維護魯王的利益,但他也對孫權說:“我私下認為魯王天資卓越,文武雙全,又有美德。當今之計應該讓他鎮守四方,作為輔助朝廷的屏藩。這才是舉國上下的希望。”
是儀本是“魯王黨”的人,他站在“相反立場”的角度說的話,應該比被劃入“太子黨”的陸遜顧譚更為可信,但他一連上書四五次,孫權同樣置之不理。
孫權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確性的頑固行為,卻極大地激勵了魯王孫霸。孫霸將孫權對眾臣上書的拒絕視為對孫和的極度不滿和對自己的加倍寵愛。有了孫權的縱容,孫霸取孫和而代之的念頭日益變得強烈起來。他開始積極拉攏關係,培植勢力,一定要將孫和拉下馬來。
孫權的行為也向東吳群臣發出了強烈的信號。一大幫趨炎附勢之徒眼看太子失勢即將成為定局,紛紛開始向魯王孫霸靠攏。
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衛將軍全琮。全琮決定讓自己的兒子全寄投到魯王門下當門客,以圖遠大前程。全琮還特地寫信把這件事告訴了陸遜。陸遜頗為氣惱,回信說:“你的兒子如果真的有才幹,就不用擔憂不被任用。我覺得不宜讓他出任私門幕職,邀取榮華富貴。現在兩宮(指孫和和孫霸)勢均力敵,必有高下之爭,這是古人最忌諱的事情。如果你一定要這樣做,一定會給你的家門找來災禍。”
但是,投機派全琮利令智昏,根本沒把陸遜的勸誡放在心上。
全琮的做法正是東吳政壇的一個縮影。孫權這一個自以為無比正確的錯誤,讓東吳的群臣身不由己地落入到了選擇站隊的陷阱之中。東吳內部的分裂以及派係鬥爭的惡種就此埋下,並在此後的數十年後掀起了無數的血雨腥風。
……
心理感悟:人們為追求正確所付出的代價要比彌補錯誤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