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兩人的關係看似恢複了正常,但其實,傷口即便愈合,也會留下傷痕。孫權對張昭的不滿並沒有因為兩人的和好而消失。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發泄憤怒非但不能排遣怒火,反而會進一步激發更大的憤怒。這就是“宣泄無用論”。
果然,在丞相人選的確定上,孫權再一次隱性報複了張昭。
孫權稱帝後,當然要委任一名丞相,以為群臣之首。在江東群臣眼中,這一職位非德高望重的張昭莫屬。但是,孫權的任命一下來,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孫權竟然任命了毫不起眼的孫邵擔任丞相。麵對群臣的議論,孫權詭辯稱:“丞相日理萬機,工作繁重,我實在不忍心讓老臣如此辛勞啊!”
孫權拿張昭的年齡說事,仿佛是為了照顧張昭的身體,這個理由好歹堵住了眾人的嘴。
但是,孫邵很不“爭氣”,隻當了一年多丞相,就去世了。而孫權口中的那個老臣卻還活得好好的。
眼看丞相之位出現了空缺,東吳群臣以為,這一次總該是張昭來做了吧。
沒想到,孫權竟然再一次把張昭晾到一邊了。這一次,他選擇了顧雍為相。
其實,顧雍也不是孫權完全滿意的人選。孫權自己喜歡喝酒,但顧雍卻滴酒不沾。每當有宴會的時候,隻要有顧雍這個不喝酒的異類在場,大家都會覺得不自在,不能盡興。孫權對此也發泄過不滿,說:“顧公在坐,使人不樂。”
但是,顧雍還有一個特點讓孫權很滿意。這就是不苟言笑,沉默寡言,而且從來不當麵駁斥孫權的麵子。顧雍的隱忍定力極強,有一條逸聞可以強悍地證明這一點。
有一次,顧雍在家裏和一位賓客下圍棋。弈興正濃之際,一個家人急匆匆進來,遞給顧雍一封信。信件是從顧雍長子顧邵擔任太守的豫章郡寄來的,但信封上的筆跡卻又不是顧邵的。顧雍頓生不祥之感,斷定顧邵可能遭遇了不幸。但他沒有驚動賓客,繼續不動聲色地下棋,直到下完棋賓客告別之後,才打開信件。信中所寫的果然是顧邵突然病故的噩耗。在此期間,顧雍為了穩定心神,一隻手的大拇指一直掐住手掌心,直把掌心掐出了血,但與他對弈的賓客始終沒有發現顧雍有什麼異樣神色。
孫權沒當皇帝之前,還比較能容忍臣下犯顏直諫。但是,當了皇帝之後,他維護麵子的心理越來越強烈,也越來越不能容忍張昭這樣毫不顧忌,率性直言的人。正是顧雍的這一與張昭截然不同的特點,讓孫權決意起用他擔任丞相。
群臣再一次議論紛紛。孫權再一次為自己辯護,說:“把丞相之位給張子布,我難道還有什麼舍不得的嗎?隻是當丞相事情太多,而這位老先生性子剛烈,他的話別人要是不聽,他就會埋怨、責罵,這恐怕沒有好處吧。”
顧雍的丞相一連當了十九年,總體來說,口碑不錯。而張昭雖然活到了八十一歲,但還是終身與丞相一職無緣。
孫權這樣對待張昭,張昭心中自然不是滋味。但是他依然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孫氏政權的忠心不二。隻要他覺得孫權行事不當,一定會直言相諫,從不因為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而畏縮不前。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格。多少人為了一己私利,對上位者阿腴奉承,無所不用其極。如果張昭的性格能夠稍微圓融一點,稍微多順著孫權一點,以他的威望,東吳的丞相絕對是他的囊中之物。但張昭依然保持住了自己的本色,從未因歲月的變遷而改變。試問天下有幾人能夠做到呢?
張昭執拗強硬的性格和孫權稱帝後的顯著心理變化,注定了他們兩人之間是不可能平安無事的。
果然,沒過多久,他們之間果然又爆發了一次更加激烈、惡劣的衝突。
……
心理感悟:水,是滿而溢;情緒,是不滿而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