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書中自有帝王師(2 / 2)

孫權稱帝後,按照慣例,追尊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母親吳氏為武烈武皇後,並追封長兄孫策為長沙桓王。同時,那個屢屢被曹丕追索的兒子孫登,也被立為太子。

辦完了這些事情後,孫權毫不遲疑,立即派出使者前往蜀漢,明確提出了“並尊二帝”的主張,把包袱扔給了蜀漢。

孫權雖然擔心自己的稱帝會導致蜀漢的不滿,但他並不因為這種不滿的存在而改變心意。這是他的堅毅之處,也是他的強大之處。當然,他也做好了最壞的應對打算。

蜀漢的反應充分說明孫權在稱帝上的謹慎從事絕非多餘。

孫權“並尊二帝”的主張在蜀漢群臣中引發了激烈的反應。大家群情洶洶,相互激發,在“群體極化”的作用下,高度一致地要求立即與東吳斷絕聯盟關係,公開聲討孫權的逆篡惡行。

問題最終彙聚到了諸葛亮手裏。

諸葛亮深思熟慮後,做出了最後的決斷。

在諸葛亮的戰略規劃中,討伐魏國,興複中原才是第一要務。這和劉備的臨終囑托以及諸葛亮的人生夢想是高度一致的。如果因為孫權稱帝而與之斷絕,蜀漢也將麵臨兩麵受敵的困境。以蜀漢僅僅占據一州(益州)的資源與實力,顯然無力支撐雙線作戰。而如果承認東吳稱帝,延續蜀吳聯盟,就可以繼續對魏國保持壓力。

所以,諸葛亮認為,蜀魏矛盾才是當前的主要矛盾。隻有優先解決了這個矛盾,才有可能來處理蜀吳矛盾。由此亦可反證,孫權在稱帝時機的把握上是何等的英明正確!

諸葛亮對於形勢這樣的認知與判斷,充分展示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高度靈活性。而靈活性正是解決複雜問題的強力手段。僵固不化者,往往會落入矛盾的陷阱而無從自拔。

但是,諸葛亮做這樣的決定,也要冒極大的內部群體壓力。為了確保自己的決斷能夠一錘定音,諸葛亮特別搬出了劉備。劉備這一生最擅長的就是“應權通變”。即便是兵敗夷陵之後,劉備困守白帝城,雖然依然充滿了對孫權的憤怒,但還是率先派出了使者去與東吳聯絡,以圖自保。

諸葛亮借助先帝的權威以及自身的威信,終於說服了群臣,不但沒有反對孫權的稱帝,而且還派出陳震當使者,前往東吳祝賀!

諸葛亮這個決定,是審時度勢後的必然選擇,甚至可以說是無奈之舉。但孫權對此卻十分激賞!他預料中的最壞局麵根本沒有出現,而是出現了最好的局麵。這等於是在孫權最需要的時候,給了他最有力的支持。就因為這一件事,孫權終其一生對諸葛亮都保持了高度的尊敬與感激。五年之後,諸葛亮在五丈原黯然離世。孫權下令,吳國全國為他舉孝。同時,孫權還將對諸葛亮的這份感情轉化為對吳蜀聯盟的堅定維護。每當東吳群臣中出現對蜀國不利的言論或動向時,孫權絕無動搖,甚至說出了“朕為諸君破家保之”的決然之語。

陳震來到武昌後,孫權龍顏大悅。在孫權的主導下,吳蜀兩家商定,合力破魏,中分天下。具體地說,就是將魏國的地盤分成兩半,豫州、青州、徐州、幽州歸吳國,兗州、冀州、並州、涼州歸蜀國。京都洛陽所在的司隸之州,則以函穀關為界,關東部分歸吳國,關西部分歸蜀國。

吳蜀達成了這個協議後,孫權不由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是啊,茫茫人海,萬千生靈,又有幾個人能夠攀到皇帝之位這一個終極巔峰呢?而孫權才剛剛四十八歲,正是年富力強的黃金年華。在這個年紀上,劉備還在荊州寄人籬下,幾無立足之地,而孫權卻已經成了君臨江東的皇帝。他躊躇滿誌,想要開創更大的基業。他主動向蜀漢提出中分天下,正是雄心壯誌的外露宣示。

但是,一個人在攀上頂峰,擁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之後,其性格中的陰暗麵往往會不加掩飾地暴露出來,甚至在權力催化劑的作用下,變本加厲,以致於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孫權到底能不能擺脫這一人性的桎梏呢?

……

心理感悟:時機是解決合法性問題的關鍵要素。

驗證性偏見將各種信息、行為、事件以符合既有定見的方式解讀出來。

重新定義策略在不改變某一概念或名目的實質內涵的前提下,采用另外的辭藻實施重新包裝,以達到緩和矛盾、消融排斥、預防衝突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