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感情與利益的博弈(2 / 2)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人世間畢竟還是存在著視利益為敝履的真感情。

孫權聽了諸葛瑾的回報,得知劉備如此決絕,眼前不由浮現出當年他在甘露寺前拔劍怒劈巨石的畫麵,心裏暗暗叫苦。孫權知道,像劉備這樣曆經滄桑,慣於隱忍的人,一旦發了狠,可能就是無藥可救的。

既然劉備堵死了講和的路,孫權隻能硬著頭皮來應對這個殺紅了眼的瘋子了。

孫權的辦法還是“老方一貼”,繼續用效忠曹魏來牽製劉備。

辦法雖然是老辦法,但情勢卻已經頗為不同了。當初,孫權對老資格的曹操大表忠心,無論從年齡、功績,還是知名度、影響力來看,都是說得過去的。但此刻曹操已死,繼位的曹丕無論是從從年齡、功績,還是知名度、影響力來看,都大大不如孫權。

曹丕比孫權小五歲,剛剛成為魏國之主,而孫權獨霸一方已經整整二十年了。說實話,孫權打心眼裏是看不起曹丕的,要他對這樣的主子卑躬屈膝,確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但孫權還是決定繼續對曹魏示弱示忠。隻有真正自“信”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自“卑”。孫權的忍耐,看似輕柔,卻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力量之所在。

孫權寫表稱臣,派中大夫趙谘出使魏國。

孫權的這一招,因為把準了時機,取得了奇效!

曹丕剛剛代漢而立,唯恐不被天下人承認而極不自信。凡是願意承認他天子地位,對他稱臣,前往歸附的人,都會得到他最為慷慨大方的回報。

比如,蜀國上庸太守孟達,因為攛弄劉封拒絕救援關羽而擔心劉備對自己不利,瞅準時機投奔了曹丕。遠人來投,正是天下歸心的重大標誌。曹丕喜不自勝,給予了孟達逾越常規的禮遇。曹丕出行的時候,經常讓孟達和自己坐在同一輛車上。曹丕還大發官帽,封孟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還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重任。

孫權的上表稱臣,比孟達的投順更為意義重大。孟達不過是蜀國的一個太守級別的官員,而孫權則是鼎足而三的一方霸主。兩相比較,顯然是孫權的俯首稱臣更能彰顯曹丕君臨天下的合法性。

曹丕大喜,當即決定封孫權為吳王,並恩加九錫!對孫權來說,這可能是他自運用“玉女心經”以來回報最大的一次。

但是,魏國大夫劉曄卻敏銳地覺察到,孫權的歸順並非心悅誠服,而是暗藏私心,他立即提出了異議。

劉曄對曹丕說:“陛下,孫權並非誠心來降,而是因為懼怕蜀國兵威,以圖借我之力,牽製劉備。以臣愚見,吳蜀交兵,正是天佑大魏之兆。陛下可以派一員上將,率領數萬兵馬,渡江襲擊東吳。這樣,我方與劉備合力攻擊孫權,東吳之亡,旦夕可待。孫權一亡,劉備豈能長久?如此,我大魏一統天下則勢在必然!”

劉曄的這一番意見,堪稱金玉之論。這是對自赤壁之戰後天下形勢最有見地的總結與判斷。事實證明,在一強兩弱的三方博弈局麵中,較弱的兩方唯有合力抗擊強大的一方,才有可能維持鼎足而立的局麵。一旦弱勢兩方互相攻擊,強者擇機而動,先“幫助”一方消滅另一方,則剩下的弱者很快也將分崩離析。

比如,南宋末年,也是宋、金、蒙古三分天下的局麵,亦有曆史學者將這一段曆史稱為“三國鼎立”。這其中,蒙古為強者,宋與金均為弱者。但南宋朝廷鬼迷心竅,竟與蒙古聯合滅金,結果金亡之後,南宋很快也被蒙古所滅。

一千多年後的活生生的曆史事實,雄辯地證明了劉曄的先見之明。如果曹丕能夠按照劉曄的謀劃行事,吳蜀兩國確實指日可滅,魏國一統天下,確實指日可待。

如果這樣,曹丕就將成為結束東漢末年百年亂世的一代明君。曹丕會這樣做嗎?孫權會不會是弄巧成拙,給東吳帶來滅頂之災呢?

心理感悟:情感可以擊潰一切的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