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忘了最重要的話(2 / 2)

原來,這位太夫人並不是孫權的親身母親,而是她的妹妹。吳氏姐妹倆共事一夫,都是孫堅的夫人。孫權的生母去世前囑托孫權要像對待自己一樣敬事自己的妹妹。吳太夫人對孫權也是視如己出,孫權和她關係十分親密。

吳太夫人問起情況。孫權歎了口氣,說:“現在曹操屯兵於江漢,有吞並江東之意。詢問諸位謀士的意見,有說要投降的,有說要作戰的。我有心要與曹操決戰,卻擔心寡不敵眾。要想投降吧,又擔心曹操不能相容,白白丟了父兄留下的基業。所以,心裏猶豫不決。”

吳太夫人一聽,長歎了一聲,說:“仲謀啊,你怎麼忘了我姐姐去世時說的話了呢?”

孫權一驚,眼望著吳太夫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母親忘了哪一句遺言。

吳太夫人說:“我姐姐的遺言,就是伯符說過的: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你為什麼不問問周瑜的意見呢?”

孫權這才恍然大悟。那麼,為什麼孫權會忘了這麼重要的一句話呢?

弗洛伊德是最早探索人類記憶之謎的人。他認識到,人的記憶是可以被丟失或扭曲的。他認為,這些變化源自人們內心的欲望、恐懼以及衝突造成的壓力。弗洛伊德明確提出,痛苦或是充滿威脅的記憶會被某種心理防禦機製阻擋在意識之外。這就是防禦性遺忘。

孫策的這一句遺言固然是出於對孫權的關愛。但孫權卻體會到了完全不同的另一層含義。那就是對孫權能力的不信任。無論是“內事不決“,還是“外事不決”,隻要是“不決”,就表明了孫權無能,不足以自行決斷,而隻能請教托孤重臣張昭和周瑜。孫權是在一片懷疑聲中繼位的,繼位後,又接連發生了數次不服孫權的叛亂,這更加重了孫權的敏感度。孫權的潛意識不願意自己被否定,被視為無能,所以就形成了一種自我保護機製,將“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句話阻擋在意識之外。

但是,發生在孫權身上的防禦性遺忘,卻不會發生在對孫權滿懷關愛的吳太夫人身上。所以,孫權會忘了這句孫策和母親兩次交托過的最重要的遺言,而吳太夫人立即就想到了。

孫權這才恍然大悟,立即派人去請周瑜趕回柴桑商議大事。那麼,周瑜到哪裏去了?怎麼一直沒有看到他的身影呢?

原來,周瑜得知曹操在鄴城派人工挖掘玄武湖,開始操練水軍時,就有了警覺,判定曹操在掃平北方後,一定會覬覦江南沃土的。周瑜未雨綢繆,先行到鄱陽湖訓練水軍,以應對來日之難。這樣看來,周瑜是一個積極的主戰派無疑了。

孫權的使者尚未出發,周瑜卻已經趕回了柴桑。魯肅和周瑜交情最深,他一聽說周瑜回來了,知道自己的強援來了,頓時來了精神,急急趕去迎接。

魯肅見了周瑜,將前後情形一說,滿心因為周瑜會對張昭等投降派破口大罵,沒想到周瑜隻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子敬,你不要擔憂。我胸中自有主張。你可速速引諸葛亮來一見!”

魯肅依言而去。他前腳剛走,後腳張昭顧雍等人就來見周瑜了。他們當然也是來尋求周瑜的支持的。

張昭的說辭十分狡猾,希望周瑜支持降曹,以免諸葛亮想要從中漁利,卻害慘了江東百姓。

周瑜說:“我也早就想投降曹操了。你們先回去吧。等我明日見了吳侯,自有定論。”

周瑜什麼時候也變成了“投降派”?

其實,周瑜和魯肅一樣,是最堅定的“主戰派”。但是,他和魯肅的不一樣之處在於,他也像張昭那樣,不希望諸葛亮插手。所以,他故意要擺出投降的姿態,在穩住張昭等人的同時,也讓諸葛亮知難而退,無趣而回。

魯肅帶著諸葛亮來見周瑜,周瑜故意擺出投降派的姿態,卻被諸葛亮一眼識破。諸葛亮再次運用激將法,巧妙地敲開了周瑜的心門。兩人決定齊心協力,共破曹操。

不過,周瑜的任務並不輕鬆。他首先要說服孫權,堅定其信念,而且要徹底掃清投降主義的濃重陰影。

心理感悟:任何一個人的記憶始終都是為自己的切身利益服務的。

防禦性遺忘痛苦或充滿威脅的記憶會被某種心理防禦機製阻擋在意識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