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孫權立即說:“如果真的像你所說的那樣,劉豫州為什麼不投降呢?”
諸葛亮繞來繞去,就是要在孫權和劉備之間製造“社會比較”。所謂“社會比較”,是指人們通過與其他個體的對比,來判定自己的社會地位、聲譽及成就的高下。
此時的劉備的頭銜是大漢左將軍、宜城侯、遙領豫州牧,但不過都是空頭虛銜。而孫權是討虜將軍、吳侯,實領會稽太守。僅從頭銜來看,兩人大致處於同一社會階層。但從實際情況來說,孫權卻要比劉備強得太多。孫權坐擁江東六郡,是實打實的一方諸侯,而劉備在新野小縣是寄人籬下,後又被曹操趕到夏口苟延殘喘,簡直就是喪家之犬。
孫權的用意是拉劉備墊底,用生存狀況遠不如自己的劉備的不降曹來反證諸葛亮言論的荒謬可笑,以挽回受傷的自尊。但是,這卻正中諸葛亮下懷。
諸葛亮立即以此立基,來刻意揚劉抑孫,以達到激怒孫權的目的。諸葛亮頓了一下,說:“田橫,是齊國的壯士,尚且守義不降,更何況劉豫州是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好像流水奔歸大海。劉豫州敗於曹操,實乃天意,怎麼能屈居人下呢?”
田橫是秦末六國複辟時的齊國之主,後來劉邦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劉邦逼迫田橫投降,田橫不肯屈就,用自殺維護自己的尊嚴。諸葛亮以田橫為墊腳石來烘托劉備的高貴。劉備本是織席販履之輩,雖有劉氏王室血統,但支脈早已衰落。不過,在劉備的刻意經營下,他的漢室宗親身份得到漢獻帝的親口背書後,為天下所公認。所以,這時候,諸葛亮已經可以堂而皇之地說劉備是天潢貴胄了。
孫權試圖強調劉備的境況大不如己,而諸葛亮卻要反過來強調劉備的身份比孫權高貴,並以此來宣示孫權可以降曹,劉備卻不能降曹。這一招正是諸葛亮一生中最為擅長的激將法,而這次麵對孫權,是諸葛亮平生第一次運用激將法。
所謂激將法,就是利用人們的社會評價顧忌,激發他們相互進行社會比較,並進而改變他們的思想與行為。
心理學家曾經找來30名基督徒和30名猶太人做了一個疼痛忍耐度實驗。這些被試都是女大學生。實驗者利用一根會帶來痛感的壓腕帶對他們進行了血壓檢測。同時,實驗者告訴這些被試,為了確保檢測結果的正確性,5分鍾之後,還將對他們進行第二次血壓檢測。
就在被試們等待第二次檢測的時候,實驗者有意無意地對基督徒們說:“你們知道嗎,基督徒不能像猶太人那樣承受痛苦。”同時,他們也對猶太人說:“你們知道嗎,猶太人不能像基督徒那樣承受痛苦。”
顯然,這是實驗者的激將法。5分鍾後,激將法發生效用了。無論是基督徒,還是猶太人,所有的女大學生被試都表現出了比第一次測量更大的疼痛忍耐度。為了維護她們所在群體的榮譽以及個體的榮譽,這些被試即便在身上出現了紫斑,也還在苦苦忍耐。
諸葛亮抬高劉備來貶低孫權,並用劉備的決不投降來反襯孫權的理應投降,也極大地激發出了孫權的社會評價顧忌。當一個人被壓迫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反彈。諸葛亮的強力施壓,頓時把孫權為了江東榮譽文化而戰的使命感激發了出來。
在這一瞬間,孫權隻覺得血氣上湧,怒意橫生,冷哼一聲,不發一言,拂袖轉身走入後堂去了。
誰也沒料到諸葛亮麵見孫權竟會出現這樣的結局!魯肅固然是氣得肝疼,張昭等人先是笑得合不攏嘴,但見到孫權被氣得勃然色變,也覺得沒趣。畢竟諸葛亮是個外人,而且先前倚仗人多勢眾也沒能在嘴上占到諸葛亮便宜,現在見他出言不遜,惹惱了孫權,捅了大簍子,自然生出了幸災樂禍的想法。於是,在一陣譏諷嘲笑中,江東謀士一哄而散,隻剩下魯肅呆若木雞,愣在當場。
唯有諸葛亮露出了一絲不易覺察的微笑。如果他這樣刺激孫權,孫權都不生氣,諸葛亮可就要深深失望了,同時也隻能哀歎自己黔驢技窮,無計可施了。
心理感悟:語言是心靈的顯微鏡。
社會比較人們往往通過與其他個體的對比,來判定自己的社會地位、聲譽及成就的高下。
激將法利用人們的社會評價顧忌,激發他們相互進行社會比較,並進而改變他們的思想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