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少年天子也知不能僅隻重用兩黃旗大臣,這會引起下五旗謀臣勇將不滿,分化了八旗,故對其他旗效忠朝廷的能臣驍將,亦同樣嘉獎升授。被睿王懲治的滿洲正紅旗梅勒額真、巴圖魯覺善,順治帝複其世職,擢都察院左都禦史,後晉世職為三等子。他又擢鑲藍旗梅勒額真、侍郎藍拜為尚書、固山額真,累晉世職為二等輕車都尉。滿洲正白旗星訥曆事太祖、太宗,崇德八年已因功任至梅勒額真、承政、護軍參領,順治初又再立軍功,晉世職為二等輕車都尉。順治八年初懲治英親王阿濟格時,星訥過去曾為英王屬員,被株連,革工部尚書、議政大臣和世職,但不久即被順治帝諭複其尚書、議政大臣職,後又複其世職。
這樣一來,少年天子贏得了八旗大多數大臣的衷心擁戴,組成了以索尼、鼇拜、遏必隆、巴哈、哈什屯等兩黃旗大臣為核心的上三旗嫡係部隊,為他獨攬軍政大權、乾綱獨斷奠定了雄厚堅實的基礎。
二、抑王崇君禁革王管部院。
怎樣對待號稱天潢貴胄的宗室王公,是少年天子福臨極為重視但又令他十分頭痛的問題。入主中原不久,抗清烽火仍在燃燒,統一全國的艱巨任務尚待完成,以及如何消除多年戰亂遺患,恢複生產,安定黎民,這一切都離不開八旗宗室王公的支持。回想當年太祖努爾哈赤之所以能由數十名諸申的小部酋長,上升為金國英明汗,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他的皇子、皇侄、皇孫、皇弟諸貝勒台吉的奮鬥,沒有四大貝勒和十餘議政貝勒的率先衝殺統兵血戰,金國就難以建立,就不能進據遼東。太宗之所以能屢敗明軍,為進軍中原創造了雄厚基礎,也離不開弟兄子侄的統兵治政。順治元年大軍入關,多爾袞、多鐸、阿濟格、濟爾哈朗、豪格、尼堪、博洛、滿達海、瓦克達、勒克德渾等親王、郡王皆先後任大將軍,分路出征,攻下十餘省,此後統一全國的重任仍隻有他們才能承擔。後來乾隆帝總論清初宗室王公業績時說:“我朝開國時,宗室懿親,勤勞佐命,其殊勳茂績,實為史冊罕有。”《清文獻通考》第246卷。《清史稿》也評論說:“國初開創,櫛風沐雨,以百戰定天下,諸王是庸。”《清史稿》第215卷。
但是,這些王爺,或為一旗之主,或轄有若幹牛錄,屬下滿洲、蒙古、漢軍文臣武將兵丁,多者有數萬名,少亦數以千計,戰馬成百上千累萬,權勢赫赫,不僅易與國法衝突,幹預政務,且有可能使一些王爺懷有異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多爾袞。
因此福臨,當然也可能有其機智賢明的母後指教,決定采取既依靠諸王治國理政,又不讓其專權亂國的方針,使諸王成為“出則受命專征,入則參讚庶政”的“股肱親臣”。
但親政初期,福臨的主要考慮還不是防止諸王亂政,而是更多地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穩定政局,因為,他此次的親政,並非自己或諸王反對睿王取得勝利的結果,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出之於僥幸。如果多爾袞不是突然於風華正茂之年猝卒,如果其嗣子多爾博不是年幼無知,如果他的親侄豫親王多尼不是一位剛襲爵年餘的十四五歲小王爺,如果英親王阿濟格不是驕橫跋扈招致眾人的反對,致其親弟多爾袞掌握的兩白旗大臣對其不敬、防範和突然將其逮捕,沒有這些偶然因素,福臨不僅不能“親政”,而且很可能被多爾袞廢掉,或導致多爾博、多尼、阿濟格同仇敵愾,共同對付小皇上和鄭王,那就不能追罪睿王,奪據正白旗,擺布多尼,處死英王,徹底削弱白旗勢力,而舉行親政大典了。因此,福臨雖然於順治八年正月親政,但基礎很不牢固,實力太弱,他除了加緊培植兩黃旗嫡係部隊外,還必須大力爭取諸王公的支持,以奠定可靠的統治基礎,然後,再著重於抑製威脅君權的親王郡王,使他們真正成為帝之“股肱親臣”。
在親政後一年裏,他主要采取了以下六項重大措施。他首先為無辜被害或懲治的王公平反,主要是肅王豪格。豪格係福臨長兄,在太祖、太宗及順治初期,統軍理政,功勳卓著,是開國七大親王之一,但因與多爾袞爭奪帝位,竟被睿王害死,削爵籍沒,嫡福晉也被多爾袞逼納為妃。順治八年二月二十一日福臨頒布追罪睿王之詔,過了六天,二十七日即封豪格之子富壽(綬)為和碩顯親王,增注其父軍功於冊。冊文說:
“(豪格)定濟寧州等處,用火攻開滿家等十洞,殺賊甚多,招撫從賊三縣所屬人民,又招服雎州總兵許定國官兵萬餘。統大軍征四川時,攻克三寨山、張閣老崖等處山寨三座,盡招服其餘所屬塞堡,擊敗水陸馬步兵二十二次,追殺八次,又攻克內江縣,破八大王張獻忠一百三十六營,遂誅獻忠,又誅偽王及偽總兵等大小官共二千三百員,招降文武偽官二百三十五員、馬步兵丁六千九百九十餘名,遂定四川。睿王心懷篡逆,爾無故被害,朕親政之後,不勝追痛。富壽爾係朕親兄之子,推恩封爾為和碩顯親王。”《清世祖實錄》第53卷第26頁。
過了半年,順治八年八月二十三日,福臨又下詔追複豪格王爵,建碑紀其功績於塋上。其文為:
“爾和碩肅親王豪格,乃太祖武皇帝之孫太宗文皇帝長子,當征蒙古紮魯特、東魁、察哈爾、鄂爾多斯諸國時,所在克敵,收服其國,迨屢征明國,所在擊敗敵兵,攻克城池甚多,封爾為和碩肅親王。平定朝鮮時,率左翼兵,屢敗敵眾,下其城。同睿王於山海關,破流賊二十萬眾,克定中原。順治三年,又統大軍,剿除四川逆寇,平定郡縣。師還之後,值睿王專政啟釁,遽加以罪名,輒行拘係,抑勒致死。朕知爾無罪,不勝悼念,仍追封爾為和碩肅親王,用建塚碑,傳之後世。”《清世祖實錄》第59卷第26頁。
福臨不僅高度讚揚了兄王的開國功勳,而且還對其子富壽格外優待,封其為議政王,此時富壽僅係一位八九歲小小孩童,就身為議處大清國軍政大事的六位和碩親王之一,真是何等的高貴和威風。當然,福臨此舉不僅是出於對兄王的哀悼和對其子女的關照,也含有增強自己統治基礎的目的。這在他的另一措施即封碩塞為親王上,表現得十分清楚。
碩塞是福臨的五哥,是太宗側妃葉赫那拉氏之子。按太祖諸子封爵之例,側妃庶妃之子不得封和碩貝勒、和碩親王,太祖之第七子阿巴泰,對建立金國、大清國以及入主中原,都建立了重大功勳,但也隻封至多羅郡王而止,其他如四子湯古代、六子塔拜、九子巴布泰、十一子巴布海等,僅分別封為輔國將軍、鎮國將軍、輔國公。因此,太宗去世前夕,碩塞已有十四五歲,但並未受封,順治元年十月,可能係入主中原大慶,才特予優待,封為多羅郡王,冊文中還明確講道,碩塞係帝之“庶兄”。現福臨一親政,即晉封碩塞為和碩親王,且增注軍功於冊。冊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