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就職的公司已多次裁員,但他卻“巋然不動”,因為他不但學曆高,技能好,為人也很好,用老板的話講是“忠誠度高,‘經久耐用’”。像這樣在行業形成個人品牌的人才又何止小王一個。劉先生原來在一家律師事務所上班,但最近他自己開了一家律師事務所,自己做老板,生意非常紅火,常常門庭若市,原因隻是因為一貫仗義執言的劉先生在律師界內外的口碑都相當不錯,“打官司,找劉先生”已成為許多人的默認“主頁”。
劉先生可以說是成功塑造個人職業品牌的一個典型例子。個人品牌不是自封的,而是被大家所公認的,個人一旦形成品牌後,他跟職場的關係就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就像一個企業一樣,一旦建立了品牌,就會由“買方市場”變成“賣方市場”。
個人品牌的最基本特征是“質量保障”,這一點跟產品品牌一樣。它體現在兩方麵:一方麵是個人業務技能上的高質量,另一方麵是人品質量。也就是說既要有才更要有德。
在很多人眼中,一位當紅的台灣新聞女主播來到中國人民大學攻讀大眾傳播博士學位,是件十分讓人不解的事情。然而崔慈芬卻將其當作自己人生的又一次突破。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個人核心價值需要不斷突破,“不應讓自己隻成為當下的明星”。
崔慈芬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著一種近乎偏執卻又理性的規劃。她為自己擁有這樣的性格和經曆感到慶幸。第一次磨難就源於她對新聞事業的癡狂。為進入大學的大眾傳播係學習,崔慈芬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聯考失敗,後來她幹脆隻身去台北,邊打工邊備考。可即使這樣的努力,也沒能讓她達成心願,隻得另選專業,邁入大學校門。可她對新聞的癡迷從來沒有減退,輔修、選修的課程表上排滿了大眾傳播學課程,她從大三開始參與兒童及社教類電視節目,並成為台灣第一個獲得金鍾獎電視節目最佳主持人的在校學生。
校園裏的成績讓崔慈芬此後的道路順利起來。兒童類、社教類,甚至婦女類節目的電視主持人成為她畢業後的主要工作。可沒過兩年,她有了新的想法——去美國深造。因為她已經意識到知識的力量,自己若想長期維持良好的口碑和知名度,必須不斷進修。
從美國歸來,有電視台邀請崔慈芬做綜藝節目主持人,被她拒絕。直到華視發出早新聞主播的工作邀請,她才欣然前往。學會拒絕,被崔慈芬認為是職業生涯中的一大進步。1998年,與華視有競爭關係的電視台以3倍年薪,長期合同力邀崔慈芬加盟,同樣被她拒絕,原因是她在對自我品牌的設計中,對工作崗位的忠誠是必不可少的,她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明星化的商品”被人挖來挖去。2000年,崔慈芬當選台灣十大優質女性,公眾給她的頭銜是“最有深度的女人”。這恰恰符合一個新聞主播應有的公眾形象。她成功地建立起自己的個人品牌,區別於眾多的主持人。
像崔慈芬這樣對自己的工作和職業生涯規劃如此認真執著的人並不多見。在如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很多人從來不會在工作之外再做一些可以提升自身價值的事情。他們隻是公司的附庸,將自己的人生定位為某一公司的員工或者經理人。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一個人不可能永遠屬於一個公司、一個職位,很多變化是我們無法控製的,我們唯一能夠控製和把握的就是自己的實力和口碑。
美國管理學者華德士提出:“21世紀的工作生存法則就是建立個人品牌。”他認為,不隻是企業、產品需要建立品牌,個人也需要在職場中建立個人品牌。要告別“本領恐慌”,更好地麵對職場危機,我們就要為自己樹立良好的個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