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卷四辨太陰病脈證篇(2 / 3)

(機理)太陽為病,醫以苦寒攻下,其鬱陽內陷於上焦,有大、小結胸,或痞滿之證。若其人中氣虛,攻之傷脾氣,內外之陰邪相合,寒濕中滯,阻氣機運行,則腹滿。土虛木乘,夾胃之肝經攣急甚則痛。肝氣欲行而不能,則腹脹滿。氣行則痛止,故腹滿而時痛,此謂屬太陰。以桂枝湯升陽、散寒恢複脾氣,加重白芍柔肝以解攣急則痛止。若其人胃陽素盛,攻下傷津液,使燥熱增甚。但其人脾陽不足,外寒內陷與之相合,形成寒濕與燥熱相格拒,則腹內實硬疼痛,故以桂枝加芍藥湯升陽、散寒、複脾、柔肝,加大黃蕩其燥熱,寒熱不格拒則痛解。

原文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機理)太陰病脈弱,為脾氣不足。續自便利,為脾陽漸衰,治當溫脾補氣。可是其人腹痛,或大實痛,則應加芍藥柔肝,或加大黃蕩其胃之燥熱。二者一酸寒,一苦寒,輕用可治邪氣,重用更傷脾陽,脾陽更傷則可能下利不止。所以當用者,應減量用之,適可而止。太陰篇無熱證,何也?因為傷寒病人陽氣平平或不足,脾氣不強,外寒內陷或攻下不當再傷胃氣,則病傳入太陰。這正是傷寒與溫病不同之處。

原文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機理)手少陰心,足少陰腎。脈微為陽氣衰,細為精血不足。腎元心血俱不足,精血枯涸,必精力短少,神識不清,昏昏欲寐。此為少陰病的本質和提綱。

原文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飲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製水,故令色白也。

(機理)心屬火,主血脈;腎屬水,主元氣。水火相濟,上下交通,則少陰平。今上下俱病,水不濟火,心火獨旺則煩;心火炎上,胃氣難降則欲吐,但無物可吐,故不能吐。心火雖旺,腎元不足,無精血以養心,故精力短少而欲寐。五日少陰主氣,到六日正氣仍不旺,不旺則衰。腎陽衰則陰盛,下焦虛寒難固攝而自利;腎水不化氣上布,故渴。心火獨旺,無水以濟,故虛而飲水自救。小便色白,為腎陽衰,水不化氣,下焦虛寒的標誌。這時,少陰病就全具有了。傷於寒而從寒化者,多是素體陽虛之人,腎陽的多少、存亡,是疾病愈與不愈,人生與死的關鍵。所以少陰病以腎的病與不病決定其病形是否全具。生理狀態下,水能濟火;病理狀態下,水能乘火。少陰病,以寒水為主。水升為陽,火降為陰,水為火之主,所以,少陰之上,當為寒水主之。正確認識這一點,對本文的理解及臨床都大有裨益。

原文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複吐下。

(機理)脈陰陽俱緊,為陰寒之氣盛。陰寒盛而汗出,為衛陽失脫,津液無攝而外泄,故叫亡陽。這是少陰病腎陽大衰的結果。陰盛必格陽於上,故咽痛。陽越,故嘔吐,汗出;陰無陽統必下陷而利。上越下竭,下竭上越,成惡性循環。這是少陰病轉危重的一般規律。

原文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