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卷三辨少陽病脈證篇(2 / 3)

原文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機理)七八日為過經,陽氣當盛,可是其人小便不利,停而為濕,濕與鬱熱相蒸,阻氣機之升降則腹微滿,瘀熱與濕相蒸則身黃如橘子色,此為陽黃。治以茵陳蒿湯攻熱利水。茵陳蒿苦、平清熱、利膽、退黃為君,梔子清肝膽之火助之,大黃瀉熱行血,使濕熱瀉,膽汁正常流動則黃退。

原文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梔子柏皮湯方:梔子十五個(擘)甘草一兩、黃柏二兩前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機理)濕熱相蒸之發黃,發熱之感多不明顯,以濕蘊其熱之故。今病者陽氣素重,稍得寒濕所鬱則發黃,陽氣與鬱陽相合則發熱,陽盛寒可自去,而其人身黃、發熱之證明顯,這種情況下是以熱為主,熱逼膽汁泛溢則發黃。治以梔子清中、上焦之火且利膽,以黃柏清下焦之火以燥濕,炙甘草製苦、寒傷胃。火熱不熏蒸,膽汁不泛溢,則黃疸自退。對陰中伏熱,黃疸久不退之人,效果尤好。

原文傷寒,瘀熱在裏,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麻黃二兩赤小豆一升連軺二兩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大棗十二枚、生梓白皮一斤生薑二兩甘草二兩、(無梓白皮,以茵陳代之。連軺即連翹根。)前八味,以潦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機理)若其人濕熱素重,暴得外寒所鬱,發熱無汗,則軀體之鬱陽化熱,濕與熱蒸,身必發黃。此熱淤在皮毛之裏、髒腑之外。故以麻黃、杏仁、生薑解表宣肺,使陽不再鬱。以赤小豆、梓白皮、連軺清熱、利尿、化濕。且麻黃能引清熱利濕之藥達於軀體,生薑、大棗、甘草以護胃氣,使脾胃正常,毛脈之精可以正常內返,使濕熱不停滯。寒化、熱清、濕化,則黃自解。潦水為雨水,古名無根之水,因剛降下,比地麵之水陽性較多,易於升散外發。從254條至此,均是黃疸病,因有發熱,與陽明證相似,故仲景列於此,目的教人在疑似之間下工夫,認真鑒別,正確辨證施治。

原文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是也。

(機理)少陽之上,相火主之。少陽與厥陰相表裏,厥陰之上,風氣治之。在正常情況下,為少火和風,則少陽主升清陽。少陽病,清陽必鬱,鬱則少火化為壯火,即風火。風火炎上,膽汁泛溢,故咽幹、口苦。風鬱不能外散必亢而上擾其竅,故目眩。口苦、咽幹、目眩,少陽之和風少火被鬱,化為亢風壯火之必然見證。故此條為少陽病之提綱。

原文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機理)少陽中風,為風盛於少陽。厥陰主風,風盛必涉於厥陰,但厥陰正氣尚盛,故風出於少陽。少陽病,風邪入,風助相火,上炎於胸膜,則胸中滿;內合心火則煩;上升於少陽經則兩耳無所聞;升於目則赤。風火盛則津少,若吐之,更虛中、上焦之津液,風火內逼於心,心氣不足,又得風火鬱散衝攻,故悸而驚。若下,則傷中、下焦之津液,上之風火必隨正氣下趨而內陷。少陽之風火與肝中陽氣相合,厥陰從中化,風火易鬱易散,鬱則風火合心火而悸,風火散則衝心而驚,故風火不能下陷而利,必轉而上攻。少陽病為鬱熱內陷與少火相合。少陽中風為風熱與少火相合。同為風火為患,風與火的量不同,質不一樣,症狀有差異。

原文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也。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