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理)陽明病自汗出,為胃腸燥熱逼津液外散,又以辛溫發汗,為誤治。辛溫之氣會更助燥熱而傷津液。津傷而小便自利,為津損及氣,氣不攝津,津液內竭的症狀。津竭大便必硬,此與燥熱傷津之實證不同,切不可以三承氣湯攻伐,可待其自欲大便。自欲大便是津液自複的象征。便結欲便不通,可以蜜煎導,或土瓜根,或大豬膽汁潤腸通便而不傷津。土瓜又名王瓜,其性苦、寒,可清熱解毒、活血祛淤、消腫排膿。此為誤治傷津氣的輕證,當本經自旺之時,氣複攝津,小便減少,津液逐漸入胃,胃氣下行,就有欲大便的感覺。若津液損傷過重,又見小便自利,就是腎氣失攝之重證,就應救陰血以複胃氣,益腎、攝尿以固精氣,切不可坐視。
原文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機理)表熱,汗出多似陽明病。但脈遲,微惡寒,說明內無熱,且表未解,故可以桂枝湯解表以調營衛。這裏脈遲是與數、促相對而言的。因為陽明病汗出多,脈一般為數或滑促,為陽證陽脈;雖有微惡寒,必自解,就不可以桂枝湯汗之。此條突出不僅認證,更要辨脈。
原文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機理)此何以叫陽明病?必其人自覺發熱、皮膚亦熱。脈浮,為陽氣上浮,故見其證;無汗而喘,為皮毛閉塞,陽氣被鬱在肺,治當解皮毛,則鬱陽外散,而喘止。宜麻黃湯。此必口和,二便自調。發汗則愈是以汗出為度。此與上條一樣,叫人們不要隻注意症狀,應脈證合參,全麵診斷。
原文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茵陳蒿湯方: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去皮)前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茵陳蒿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機理)陽明病發熱汗出,則熱與水氣俱從汗出,故不發黃。若發熱能飲,小便又不利,再加身無汗,隻有頭汗出,此非陽明病。為熱鬱肝膽之中不能外發,鬱熱與胃中燥氣相合則能飲;鬱熱不能外出,上熏內竅則頭汗出;肝鬱而失疏泄之職,故小便不利。停水與鬱熱相蒸,膽汁從三焦外泛,身必發黃。以茵陳蒿苦、平,清利濕熱以退黃疸,梔子苦、寒,清中焦之熱助之,大黃瀉熱、行血以解肝膽之鬱,使濕熱俱從大小便去。鬱解濕熱去,肝膽恢複正常則病瘥。此陽明病與非陽明病並列,正欲教人從疑似處下工夫。
原文陽明病,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屎雖#,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
(機理)其人有發熱,口幹,大便硬的症狀,故易診斷為陽明證。但自覺發熱不出汗,口幹欲飲水,但不欲飲,大便硬而易出,且其色黯黑近血旺。這是其人淤血留於體內許久的緣故。心主血脈,藏神,蓄血則血流不暢,通則神清,淤則神昏,故其人善忘。氣血相隨,血淤則氣聚,氣聚則熱,故其人發熱、口幹。此熱在脈周圍散聚,不在胃,故口幹不欲多飲。血淤結,脈不暢,則腸道孫絡之血易溢出。雖然血瘀、津燥、便硬,但溢血潤腸道,故易出。治當祛淤通絡,抵擋湯攻下久蓄之淤血,故宜之。
原文陽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大便初頭#,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機理)陽明病下太早,則氣分之熱不去而內陷上焦,反傷胃腸之津液,於是燥熱反增。燥熱上擾於心則懊惱,上焦熱盛則煩。若燥熱與大便相結成燥屎,可用大承氣湯攻下。若隻是腹微滿,而無潮熱、譫語、腹硬滿、手足出汗之證,為燥熱尚未全入胃腸,大便隻初頭硬,後為溏便,切不可以大承氣湯攻下。此再三叮嚀大承氣湯用之宜慎的原因,在於傷寒病人陽氣不盛者居多。誤之,易脾腎陽衰而危重。
原文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機理)繞臍痛,即臍周圍之腹作痛,此為腸中不通暢,以五六日陰氣已盛仍不大便可知。煩躁,為陽明燥氣上攻。發作有時,是得陽明旺時燥氣增甚。正因為有此燥熱攻擾,故可斷為是燥屎使其不大便,不是一般的便結。繞臍痛,按之有硬塊,日晡潮熱,為有燥糞之結的明證。此著重指出燥屎的症狀,意在為用大承氣湯提供客觀依據。反之,無此證則不可用。
原文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機理)不時發熱而煩,汗出而煩熱解,為潮熱。繼而又冷,冷後又發熱汗出,可能是發熱惡寒,也可能是潮熱,單憑症狀是難於一下分辨清楚的。若日晡所發潮熱,為陽明燥熱之證;脈實者為陽明腑實,證脈相符,故可直接與大承氣湯攻之。若脈浮虛(此虛是對前麵脈實而言的,即浮緩),如瘧狀是發熱惡風,因有汗出,故宜桂枝湯解表調營衛。臨證時,病者表達不清,或詞不達意,使人一時難判斷,脈診可以辨出病的本質,從而作出正確的結論。
原文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也,宜大承氣湯。
(機理)六七日為過經,大下後陰氣複,仍不大便,過經陽氣盛,反增了腹滿痛,煩躁不解,此是燥屎又結。其原因是原有宿食內停,雖大下隻去了熱,宿食未去(或瀉後食肉食及辛熱食物),得正複則食阻化熱,熱甚則與宿食燥結,故仍宜大承氣湯攻祛燥結以救陰液,否則補陰無濟於事。
原文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機理)小便時多時少;大便有時能解,有時幹結難解,為津液不足。小便少時大便易解,小便多時大便難解。不時微熱,有喘息,頭頂重之證,這是陽明燥熱化腑實的過程。肺與大腸相表裏,腸燥,其熱上攻肺則喘。當小便少,津液尚存時,隻有微熱攻肺,肺多陰,陰氣被熱逼上頭則喘而頭冒重如覆,外有微熱。但至不能臥的程度,必有胃熱攻心。胃腸俱有燥熱,病情急重,故宜大承氣湯速攻下之。此教人認識疾病轉變的過程,掌握攻伐的正確時機。
原文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吳茱萸湯方:吳茱萸一升(酒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前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機理)胃中虛寒,納穀及運化之力弱,食穀後停於胃中,胃氣不降而上逆,故欲嘔。這是病在陽明,可以吳茱萸湯治之。即以吳茱萸之辛、苦、熱與生薑溫中、降逆、止嘔。胃氣虛寒易生寒飲,故重用生薑辛、溫而散之;人參、大棗壯其胃氣。但吳茱萸湯是治肝胃俱寒之劑,食穀欲嘔不僅有胃寒不降,而且有肝寒不升的因素。若肝不寒,吳茱萸辛苦大熱入肝,木旺生火,得湯嘔吐反會加劇。屬上焦者,不食穀也會發嘔。這是吳茱萸之辛、熱助少陽相火,使之升發太過形成的。這時,風火鬱於上焦。此列內傷的陽明虛寒病,亦在教人辨證論治。臨床應四診合參,方不致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