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卷一中辨太陽病脈證篇(一)(2 / 3)

原文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諧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機理)此與52條相似,都是在無內傷的情況下。但區別是52條是常自汗出,即微勞則汗出;此條是時發熱自汗出。這兩者的本質是衛氣因勞或某經自旺之時而增強,衛強而營不與之相配,營不守則衛氣為孤陽而易外越。兩者營衛不和的程度不同,病機是一樣的。在本經未旺之前服桂枝湯,以桂枝領生薑發泄衛氣之過強,且引白芍達於孫絡,使營氣不因汗泄而不足。營足則能守,衛平營守則不熱汗止。至於桂枝湯治太陽中風,其病因是風邪外襲形成的營衛不和,病因不同,病機仍然是一致的,所以三者均可以一方治之。症狀略異,病機一致,是異病同治的基礎。

原文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機理)此寒邪鬱於皮毛,陽氣不能外出而上聚頭麵,血絡因此充盈。陽聚為熱,熱不能外出則衝擊孫絡,破而致衄。衄為陽盛的標誌,衄後證脈仍在,仍當發汗解寒邪之鬱,故與麻黃湯。前有衄而解者,有發汗衄而解者,此脈浮緊不因衄而解,仍當與麻黃湯解之。可見治病總要臨證斟酌。而脈象是用藥的主要依據。

原文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機理)傷寒後六七日不大便,為過經,鬱陽易與胃腸之燥熱相結合而不大便,有頭痛、發熱證,為燥熱外發,循陽明經上攻頭,外之寒邪會因此自散,此可視其證之輕重選用三承氣之一攻其燥熱。雖六七日未大便,但小便清者,說明胃腸內無熱,所以仍需發汗解表以祛鬱熱。過經頭痛為鬱陽上攻,血液上壅,久必動血絡而衄。衄者營陰虛,不可用麻黃湯再傷營陰,宜以桂枝湯解鬱和表以調營衛。

原文傷寒發汗,解半日許,複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機理)解而複煩,外邪未盡。浮數為表熱,外邪鬱熱於某經,至時經旺鬱熱又盛,於是熱盛又體煩,非內熱心煩。已發汗,皮毛已通,故以桂枝湯驅餘邪,調營衛即可。臨床應注意舌象。

原文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機理)無論何病,發汗、吐、下或失血、亡津液,均有可能祛邪。邪衰正傷,稟賦好的人,正可自複。隻要邪衰正不虛,即其脈調和而應時,飲食二便基本正常,為陰陽調和。陰陽自和者,邪雖未淨,待正氣自旺之時,必驅邪殆盡而自愈。

原文大下後,複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待小便自利,必自愈。

(機理)大下傷體內之津液,發汗傷軀體的津液,因此而小便不利者,是津液不足的原因。人體隻將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體內津液不足,則攝入的水液大部分被吸收去補充髒腑津液,各部分補充足了,多餘的水分自然會被排出,這時小便少的症狀也就自愈了。此隻適用於身體健康而無內傷的人,對年老體弱、宿有內疾者,應及時辨證論治。

原文下之後,複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機理)人體的體液是平衡的,下後體內津液不足,體之津液必內陷,於是陽氣亦陷。因有表證而複發汗,辛溫之氣可舉內陷之陽,但陰邪因下內陷,陰與陽交爭在體內,體反無陽,故其人瑟瑟欲戰栗,為振寒。必待陽氣戰勝陰邪,外達於體表則汗出冷止。振寒的根本原因是下與汗後,其人之邪衰,正亦不足,形成內外俱虛的局麵。脈微細是其證明,臨床當據舌脈扶正以解表。

原文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則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幹薑附子湯主之。幹薑附子湯方:幹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前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機理)下傷內之陽,複汗傷表之陽,內外之陽俱大傷,則有陰盛格陽於外的症狀。脈沉微為陽衰,夜安靜,不嘔不渴,均是陰證。至晝外陽盛,而體內陰氣大盛,陽氣不能內合必外浮,此為陰盛格陽於上。身無大熱為陽未脫越。心陽不足,則身軟欲寐。白天太陽盛,太陽經之氣旺,暑氣欲內合,於是心又被虛陽所擾則煩躁不安。身軟欲眠而眠不安,故可與附子、幹薑急複其陽。內之陰寒散則諸證解。此與上條均是下後發汗,上條為邪祛氣血衰,調養可自愈。此為脫陽之重證,當急救。體質不同,轉變各異。

原文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人參三兩生薑四兩、大棗十二枚。

(機理)汗後脈沉遲,為外邪已衰,而體陽也衰。沉遲而身體疼痛,無他證,知其病在體,非在裏。體之氣血虛寒,經脈不暢通,故脈遲緩而身疼痛。桂枝湯本調體之營衛,今加重芍藥,再加人參,則氣血雙補,更加重生薑溫陽散寒,則發汗之桂枝湯,變成了由桂枝引經通脈,領大隊溫補氣血之藥達軀體以補營衛之不足的溫補劑。體之營衛充足,經脈暢通,則身痛自解。

原文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石膏半斤(碎,綿裹)前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機理)汗後不解本可行桂枝,可是其人肺中本有伏熱,再得麻桂之辛溫,外寒雖解,伏熱增甚。肺氣通於皮毛,肺熱內蘊則毛孔開而汗出;肺熱上炎則喘。治當以石膏辛、甘、寒,為君清肺熱,佐麻黃開表以散熱,杏仁苦溫以下氣,甘草清熱、解毒以護胃。熱清肺氣降則喘瘥。臨床當以脈為定奪。

原文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桂枝甘草湯方:桂枝四兩甘草二兩。

(機理)太陽暑氣是心火與腎水合化外布形成的,辛溫之劑使太陽炎散太過而汗出,所以此為發汗過多而傷心陽。心下悸欲得按,即按住反而好一些,為心陽不足,陰氣有乘勢上淩的證象。陽虛陰寒欲閉心陽則心悸,按之陽聚陰不淩心則悸減,故以桂枝補心陽以散陰氣,以炙甘草實中土以補心氣,使陰氣不得上犯則愈。

原文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茯苓半斤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桂枝四兩(去皮)前四味,以甘瀾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鬥,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