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身邊熟睡的丈夫,她知道白天他也在為賺錢而犯愁。她側過身去給他輕輕的一吻,溫柔地說:“一切都會好的,拜倫,我愛你”。
好人終有好報,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做個會感恩的好人吧,不要計較眼前的得失,要獲得持續的成功,光有技術、手段,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一顆施恩的心。其實,有時間,幫助他人就是幫助你自己。
感他人之恩,責自身之過
有這麼一則小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阿裏一次與好友吉伯、馬沙一起外出旅行。三個人經過一處陡峭的山路時,馬沙突然失足滑倒,眼看就要摔下萬丈山崖。就在這危急時刻,吉伯一下抓住馬沙的衣襟,用力將馬沙拉了上來。為了記住這一恩德,馬沙在路邊一塊大石頭上刻下了這樣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馬沙一命。”
三個人繼續向前走。在海邊,因為一件小事,吉伯和馬沙吵了起來。吉伯一時衝動,打了馬沙一記耳光。但是,馬沙沒有還手。他跑到沙灘上,在沙灘上寫下了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馬沙一個耳光。”
旅遊結束後的一天,阿裏問馬沙:“你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頭上,而把他打你的事寫在沙灘上,這是為什麼呢。”馬沙回答說:“我要永遠感謝並永遠記住吉伯的救命之恩,至於他打我的事,我想讓它隨著沙子的流動逐漸忘得一幹二淨。”
馬沙能夠正確對待恩惠和怨恨,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做法與馬沙相比,就大相徑庭了。有的人對別人給予自己的幫助缺乏足夠的感激之心,認為是“應該”的;有的人得到別人的幫助不知道應該回報,或者隻是一時感激,時過境遷便很快遺忘;有的人甚至不辨是非,恩將仇報……而當別人不小心損害了自己的利益時,很多人卻會牢記在心,甚至長期耿耿於懷。整天掛在嘴上,逢人便說者有之;以牙還牙、冤冤相報者有之,尋找機會進行報複者有之……這種種人不在少數。
感恩,可以說是一種美德。古人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事實上,這句話所表達的不是一種現狀,而是一種追求,完全做到的人並不多。即便如此,也不應放棄這種追求,因為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好,以感恩的心態對待他人,以寬闊的胸襟回報社會,是一種利人利己、有益社會的行為。
民間有句俗語說得好:“你幫別人快忘記,別人幫你要牢記。”這是一句教人加強道德修養、寬厚待人的處世良言。現代社會,人們的交往麵比過去大大招寬,接觸的人更多,人際關係更複雜,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矛盾、思想乃至利益的碰撞也更多。因而,更需要我們保持仁厚之心。
經濟學家孫冶方和舞蹈家資華筠都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他們常在一起開會。一天,孫冶方得知資華筠是著名學者陳翰笙的學生,就主動告訴她:“你的恩師也是我的引路人啊。我是在他的影響下,參加革命並且對經濟問題產生興趣的,所以我很感謝他。”後來,資華筠把這件事告訴了陳翰笙,翰老卻說:“不記得了。”資華筠認為老人年事已高,記不清楚了,嗔怪著說:“人家大經濟學家稱您是引路人,您倒把人家忘記了。!”不料,翰老十分認真地說:“我隻努力記住自己做過的錯事——怕重犯。至於做對的事情,那是自然的、應該的,記不得那麼多了。孫冶方選擇的道路和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我是沒什麼功勞的。”
隨時不忘責己之過而時時忘記施人之恩,更是一種難得的美德。記住自己做過的錯事,是吃一塹長一智,避免重蹈覆轍的前提。一個人想要少犯錯誤,不斷取得進步,就必須做到這一點。一般情況下,施恩者在有意無意之間都希望受益者給予回報,倘若受益者沒有什麼表示,施恩者往往會氣惱不快。相比之下,像陳翰笙先生那樣把自己施人之恩視為“自然的、應該的”,淡而忘之,不求回報。這種真誠、寬厚的胸懷,是一種更高更深的境界。
人生在世,要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多反思自己的不足,多感激別人的恩惠,少談論別人的缺點,對矛盾不要老是耿耿於懷。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就會減少許多,社會就會更加和諧,生活也會更加溫馨。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說:“忍耐是痛苦的,但是,它的結果卻是甜蜜的。”一個銘記著自己的引路入,念念不忘別人對自己的恩典,一個卻不記得自己做過的好事,而隻努力記住自己做過的錯事。這兩種情懷與境界,非比尋常。
如果你是一個苦惱的人,你應該學會感恩,因為感恩是驅除你的苦惱的一劑良方妙藥,如果你是一個對生活心灰意冷的人,你應學會感恩,因為感恩的時候就是你的身心得到溫暖的時候,如果你是一個鬱鬱不得誌的人,你應學會感恩,因為感恩會使你的心情漸漸舒暢,漸漸平和,如果你是一個隻顧索取的人,你更應學會感恩,因為感恩會使你變得會適當地給予;如果你是一個快樂的人,你也應學會感恩,這樣,你的快樂就會取之不盡,它會把一個人塑造得更完美。如果你想有一個好的心境,那不妨試著學會感恩,把每一天當作你的感恩節。
要為別人營造一份感動
當你在享受別人給你的感動時,你也應該想到為別人營造一份感動。享受感動的人會珍惜感動,珍惜感動就要留住感動。生活中,我們不但能夠發現感動,也可以自己營造感動。用自己的行為帶給別人感動,那是珍惜感動的升華。
鬆下幸之助曾說:“感動他人的方法是為他人設想。”確實如此,如果你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讓別人感受到你的關心,對方一定會感動的。
1973年,中東戰爭引發全球性石油危機,香港經濟也受到嚴重衝擊,尤其對塑膠行業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
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危機引發原料價格暴漲,從年初的每磅6角5分,一路直線上升,到秋後竟高達每磅4至5港元。塑膠製造業一片恐慌,不少廠家因原料儲備不足,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香港的塑膠原料價格急速上漲的原因,主要在於香港的進口商利用生產廠家因石油危機產生的恐慌心理,壟斷價格,一致提價,再加上炒家的介入,使價格節節攀升,最終到了廠家難以接受的超高價位。
麵對這場關係香港塑膠業生死存亡的危機,身為潮聯塑膠業商會主席的李嘉誠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在他的倡議下,數百家塑膠廠人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甚至有不少非潮籍塑膠商也主動加入進來。由聯合公司直接從國外進口原料,這樣價格相對便宜;購進原料後,再由聯合公司出麵協調,按實價分配給各股東廠家。
在廠家聯盟麵前,進口商對原料的壟斷不攻自破,不得不自動將價格降了下來。這樣,籠罩全港塑膠業兩年之久的原料危機,在李嘉誠的精心調配之下,終於煙消雲散了。
李嘉誠在這次救業大行動中,還有一個驚人之舉。他將長江公司的庫存原料勻出了1243萬磅,以低於市場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在直接購入國外廠商的原料後,他又把長江本身的配額20萬磅,以購入價格轉讓給了需要量相對較大的廠家。
在危難之中,受李嘉誠幫助的廠家多達數百家。李嘉誠此舉真可謂雪中送炭。他因此也被人們稱為香港塑膠業的“救世主”。
當時,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已經把工作重心從塑膠轉移到了房地產行業,而且因為有足夠的原料存儲,所以這次事件對李嘉誠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李嘉誠卻選擇了挺身而出。李嘉誠這種扶危濟困的義舉,為他樹立起了崇高的商業形象,他的信譽和聲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而這種信譽和聲望又回饋了他無窮無盡的生意和財富。李嘉誠正是設身處地為塑膠業的其他廠家著想,給別人營造了感動的機會,才贏得了今天的地位。
英國和印度有條很類似的諺語是: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在我們的生活中,像這樣的情況也比比皆是。
有一個盲人住在一棟樓裏,每天晚上他都會到樓下花園去散步。奇怪的是,不論是上樓還是下樓,他都要按亮樓道裏的燈。一天,一個鄰居忍不住問道:“你的眼睛看不見了,為何還要開燈呢。”盲人回答道:“開燈能給別人上下樓帶來方便,也會給我帶來方便。”鄰居疑惑地問道:“開燈能給你帶來什麼方便呢。”盲人答道:“開燈後,上下樓的人就可以看清楚,就不會把我撞倒了,這不就給我方便了嗎。”鄰居聽後恍然大悟。
接受和給予是相輔相成的,我們不能隻接受而不給予。給人帶去感動,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且當你給別人帶去感動的同時,你的心靈也是得到提高的機會,也許還會有些意想不到的收獲。
能享受別人給予的感動的人,一定是一個珍惜感動的人;而如果你開始為別人營造感動,你珍惜感動的行為就得到了升華。你帶給了別人快樂,你自己也將擁有更多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