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關於陰陽與針灸2(2 / 3)

“行痹”、“痛痹”、“著痹”,治以補風、散寒、化濕為主,而各有所偏重;“熱痹”治以祛風、化濕、清熱、涼血為主。病為體虛者,治宜補虛扶正,並采用針灸、推拿等法。痹證包括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患。

這裏要說的是:痹症痛或寒邪偏重者,為“痛痹”。那麼,凡痹痛往來遊走,而無固定部位的痛,應該怎樣治療呢?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時候,就談到了這個問題,並且指出: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患痹症疼痛往來遊走,而無固定部位的痛,可以針灸治療,即在分肉間隨其疼痛所在的地方,進行針灸或針刺。其要求:以月亮的圓缺變化來決定針灸的次數;還要根據其邪氣的盛衰,其症狀的輕重來決定針灸的次數。若超過了應該針灸的日數,就會使人正氣脫失;若達不到應該針灸的日數,就會使其病氣不能瀉除。需要注意的是:采取左病針灸右、右病針灸左的方法,當病愈即可停止針灸;若病仍不愈,可以再按照上述針灸方法進行針灸;月生一日一刺,二日二刺,逐日增加,至十五日十五次;十六日就十四次,以後逐日減少一次針灸。

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及其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繆刺論篇第六十三”。其原文為:

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疳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複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

三、鼻塞出血和上齒感到寒冷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社會生活中,人們患的疾病,繁多複雜,各種各樣,其中當然亦包括鼻塞出血和上齒寒冷這種疾病在內。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時候,就談到了這個問題,並且歸納總結指出: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被邪氣侵入人體或被邪氣侵襲侵入足陽明胃經的絡脈,就會使人鼻塞出血和上齒會感到寒冷。

那麼應該怎樣治療呢?可以針灸,針灸足大指次指爪甲上和皮肉交界處的厲兌穴,各針灸一次。針灸的原則是:左病針灸右,右病針灸左。

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及其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繆刺論篇第六十三”。其原文為:

邪客於足陽明之絡,令人鼽衄上齒寒。刺足大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四、脅痛而不得呼吸,咳嗽汗出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其邪氣侵人人體或侵入足少陽膽經的絡脈,人就會發生脅痛而不得呼吸,咳嗽出汗等症。那麼應該怎樣治療呢?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時候,就談到了這個問題,指出: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被邪氣侵入人體或被侵襲了足少陽膽經的絡脈,就會使人脅痛而不得呼吸,咳嗽汗出。怎樣治療呢?可以針灸治療。針灸可以取其足小趾次趾爪甲上與肉交界處的竅陰穴,各刺一次,不得呼吸的症狀就可以立即痊愈,汗出就可以立即止住。需要注意的是:有咳嗽症狀時,需要保持衣服、飲食的溫暖,一天就可以痊愈。針灸的原則是:左病針灸右,右病針灸左,這樣病就可以立愈;如果不愈,可以再按照上述針灸的方法進行針灸治療。

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及其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繆刺論篇第六十三”。其原文為: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複刺如法。

五、咽痛不能進食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其邪氣侵入人體,或侵入足少陰腎經的絡脈,就會發生咽痛,不能進食,不僅如此,而且還會使人常常無緣無故地發怒。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時候,就談到了這個問題,並且指出:這種疾病,可以針灸進行治療。取其足下中央湧泉穴,各針灸三次,左右共六次,病可立即痊愈。針灸的原則是:左病針灸右,右病針灸左。凡是嗌腫脹痛,不能咽下,有時不能吐出唾液的,針灸則應取繆法,取足少陰在然骨前的然穀穴,針灸出血就可立即痊愈。

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及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繆刺論篇第六十三”。其原文為: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六、腰痛牽引到少腹部和季脅之下,並且不能仰身呼吸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其邪氣侵入人體,或侵入足太陰脾的絡脈,就會使人腰痛,並牽引到少腹部和季脅之下,還會使人不能仰身呼吸。那麼應該怎樣治療呢?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時候,就談到了這個問題。並且指出: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被邪氣侵入,或被邪氣侵入足太陰脾經的絡脈,就會發生腰痛,並牽引到少腹部和季脅之下,使人不能仰身呼吸。可針灸治療,取其腰尻部骨縫中挾脊兩膀肌肉上的下髂穴;應該根據月亮圓缺的變化,來決定針灸的次數,起針後立即痊愈。針灸的原則是:左病針灸右,右病針灸左。

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及其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繆刺論篇第六十三”。其原文為:

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胗,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以月死生為痏數,發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七、環跳穴長期疼痛,股部不能抬舉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時候,就談到了這個問題,並且指出: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被邪氣侵入人體,或侵入足少陽膽經的絡脈,就會使人環跳穴處長期疼痛,股部不能抬舉。怎樣治療呢?可以針灸治療,用毫針針灸髀樞中環跳穴;如果是寒邪造成的,留針的時間要長些;要根據月亮圓缺變化來決定針灸的次數,針灸後,疾病可立即痊愈。

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及其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繆刺論篇第六十三”。其原文為: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

八、邪氣侵入“五髒”之間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邪氣侵入人體,或侵入“五髒”心、肝、脾、肺、腎之間,就會使人發生疾病,其反映表現或症狀是人體的絡脈牽引作痛,時痛時止。那麼應該怎樣治療呢?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時候,就談到了這個問題。指出: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邪氣侵入“五髒”心、肝、脾、肺、腎之間,就會發生疾病,其反應或症狀:為絡脈牽引作痛,時痛時止。怎樣治療呢?首先應視其病脈的所在部位,在手足爪甲上的井穴進行針灸;視其淤血的絡脈,針灸出血,隔一天針灸一次;如果針灸一次不愈時,針灸五次,病就可以痊愈。

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及其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繆刺論篇第六十三”。其原文為:

邪客於“五髒”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病,繆刺之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第七節關於逆治與從治

一、針灸治療有逆治、從治的不同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時候,就談到了針灸治療有逆治、從治不同的問題。

黃帝問:疾病有標病和本病的不同,其針灸的方法有逆治和從治的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從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可做這樣的理解:針灸或針灸之道,首先必須辨明患者的疾病是屬陰還是屬陽;何病在前,何病在後,應該相互照應;並且要根據病情的變化,或者采取逆治,或者采取從治,恰到好處地進行治療;或者是先治標,或者是先治本;二者可根據病情進行選擇。所以說有標病的,就從標治療;有本病的,就從本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