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陽火亢盛,能使元氣衰弱,陽火平和,能使元氣旺盛。因為陽火過亢會消蝕元氣,而元氣則須依賴平和的陽火的溫煦。也就是說,亢盛的陽火可以耗散元氣,平和的陽火可以充養元氣。
僅就氣味而言,辛甘之味具有發散作用,屬於陽;而酸之味則具有湧泄的作用,屬於陰。
總之,上麵所說的這些內容,來自《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其原文為: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
6.陰陽不能偏盛
人體內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其陰陽不能偏盛,偏盛了,人就會發生疾病。
這是為什麼呢?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裏指出:
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因為其飲食不節,就會使其體內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陰陽不平衡,或曰不調和。陰陽失去平衡時,如果是陰氣(營養物質)偏亢,陽氣(營養物質)就受病;陽氣偏亢,陰氣就要受病。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人體內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如果是陽勝於陰,就會出現熱症;如果是陰勝於陽,就會出現寒症。
所謂寒症或熱症,具體的就是指:寒症會傷害人的形體(或曰“人體”);熱症會傷害人的氣分;而氣分受傷,就會使人出現疼痛;人的形體(身體)受傷,則就會發生腫脹。
具體來說,先痛而後腫的,是氣分先傷而後影響到形體(身體);先腫而後痛的,是形體(身體)先傷而後影響到氣分。
總之,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來自《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其原文為: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7.陰陽二者相互為用
人體或曰人體內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陰陽,二者間的關係為相互為用。
人體氣血陰和陽是相對的。以陰陽來區分氣血的屬性,則血為陰,氣為陽;以男女來區分陰陽的屬性,男是代表陽的屬性,女是代表陰的屬性。總的說來,就是: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
人體的左和右,是屬於陰陽升降的道路。對此,《類經》二卷第一注就有:人體內,陰陽的運行,亦有規律性的軌道,即“陽左而升,陰右而降”。
所以說,人體內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的陰和陽,其二者的關係是:“陰氣居於內,為陽氣之守持,陽氣居於外,為陰氣之役使,陰陽二者相互為用”;用古人的原話來說,就叫做“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總之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來自《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其原文為: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按照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陰陽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陽;晴天為陽,陰天為陰。結合戰國“七雄”魏、趙、韓、齊、秦、楚、燕七大強國中的“齊國”和春秋時期的“魯國”來說,這兩個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也與陰陽有關。《史記·貨殖列傳》裏指出:“泰山之陽則魯(國),其陰則齊(國)。”再例如:岱陰;華陰;江陰;淮陰。
結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四季,結合一日晝夜,結合人體內外,皆有陰陽,都離不開陰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夏屬陽,秋冬屬陰;一日晝夜,陰陽之中,還各有陰陽。其具體來說就是:白晝屬陽,平旦到中午為陽中之陽。中午到黃昏,則屬陽中之陰。黑夜(或曰夜裏)屬陰,合夜到雞鳴為陰中之陰。雞鳴到平旦,則屬陰中之陽。結合人的情況,亦是與陰陽相應。就人體內外陰陽來說,外部屬陽,內部屬陰。就人體的部位來分,則背為陽,腹為陰。從“五髒”、“六腑”來劃分陰陽:“五髒”——心、肝、脾、肺、腎,為陰;“六腑”——胃、大腸、小腸、膽、膀胱、三焦,為陽。
人們了解和認識四時陰陽、人體內外陰陽有什麼好處呢?
例如:從醫學或者從中醫治病的角度上來說,有利於醫生分析四時疾病是在陰還是在陽,以作為治療的依據;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如果采用針刺(今日稱“針灸”),按照中醫學的理論來說,就是要根據疾病的部位來施用針刺和砭石。
此外,人們還應該理解和認識:背為陽,陽中之陽為心,陽中之陰為肺。腹為陰,陰中之陰為腎,陰中之陽為肝,陰中的至陰為脾。
總之,以上這些都是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互聯係又相互對應的例證,所以人與自然界的陰陽是相應的。
其實,上麵所說的陰陽的內容,來自《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篇第四”裏。其原文是: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髒腑中陰陽,則髒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髒”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第二節人與天地日月皆離不開陰陽
一、人與天地是相適應的
按照我國古代名著《黃帝內經》中的解釋,認為陰陽是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規律。而自然界中的一切,不言而喻,當然亦包括作為高級動物的人在內。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自然界中的人是屬於陰陽發展變化的產物:天為陽,地為陰,天地陰陽和(合),大地萬物生;而大地萬物生,其人不論男性女性,其頭都是圓的,像父親——天;其腳都是方的,像母親——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天圓地方。
既然自然界中的一切,包括高級動物的人在內,都是屬於陰陽發展變化這一根本規律的產物,那麼人,則不僅頭是圓的,腳是方的,像天像地,而且也可以說:天地有的,在人的身上或在人體內,都有反映或有表現。關於這方麵的內容,《黃帝內經》中已有論述。其原文為:
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聲音;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髒”;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穀,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葜,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胭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靈樞·邪客》)
人是天地父母的產物,人與天地相合,不僅《黃帝內經》裏做了論述與說明,而且在古籍名著《淮南子·精神訓》裏,也作了類似的說明。其原文為:
故頭之圓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有四肢“五髒”九竅三百六十六節;天有風雲寒暑,人有取與喜怒;故膽為雲,肺為氣,肝為風,腎為雨,脾為雷,以與天地相參也。
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不論“春、夏、秋、冬”,社會生活中,人們誰都離不開天地日月;所以說,人不僅是與天地相應(或曰“相參”),而且與日月也是相應的。《靈樞·歲露》裏就有這樣的記載。其原文為:
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發堅,腠理郤(閉),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發殘,瞧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更為有趣的是,我國曆史上,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老子(老聃),對人是天地父母的產物,人與天地相合,在他的《文子·十守》裏,亦闡述了他的觀點。其原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