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雖然不是專家,往往也能給你幫助,因為他會同情地聆聽你的傾訴,或者給你以鼓勵。一位美國作家在遭受一連串嚴重的個人打擊之後,認為自己再也不能寫作了。他把這一切都告訴了他的一個朋友,並且加上一句:“別對我說那些陳詞濫調或者什麼勸告,我作為一個作家已經徹底完蛋了。”
“那好,”那個朋友說,“我不給你什麼勸告,但是我要給你說說我曾經讀過的關於詩的定義,詩歌是密爾頓成為盲人之後所寫的。”
那個朋友所說的不過如此,但是這個作家卻回到了他的打字機旁。今天,他已經是舉世聞名。
不要對困難一見鍾情。困難經常向我們顯示出一種令人感傷的價值,它能對懦弱的自我起一種撫慰的作用,它也能變成失敗和缺點的擋箭牌和托詞。你曾經注意過嗎?有多少人欣賞自己不良的健康狀況而安之若素,並把這種狀況作為一個不健康的軸心,讓自己的整個生活都圍繞著它運轉。
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天才的實質就在於知道該忽視哪些東西。”為什麼不把這條規律應用來對待你的困難呢?忽視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吧!當大的困難準備向你告辭時,你就敞開大門讓它們出去。他們承認人生是充滿痛苦、憂傷和苦難的,但是他們卻勇往直前,歡呼活躍,他們相信,神聖的信念、人的精神力量能使他們戰勝憂傷。
這就是遇到困難時我們應當記取的。因為對我們所有人來說,困難是一定會出現的。
能進能退真豪傑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使是一個天才也有“江郎才盡”的時候,因此,一個人應順應時勢,能進能退,凡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的人都能善始善終,而糊塗一時的人都後悔莫及。
熟知中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韓信其人。漢韓信早年寄人籬下,曾受“胯下之辱”。但他胸懷大誌,折桂枝步蟾宮,受到劉邦重用。
楚漢之爭,韓信計取關中,破趙滅燕齊,擊敗項羽於垓下,屢立奇功,威震天下,先後被劉邦封為齊王、楚王,紅極一時。然而他不知道此時前方已是萬丈深淵。他初被誣告謀反降為淮陰侯,又以謀反罪名被蕭何用計誘入宮中殺害。“功高震主”,在劫難逃。
陸機是三國東吳名將、丞相陸遜之孫,文采出眾,著作《文賦》,備受時人賞識。後來投筆從戎,為成都司馬穎後將軍、河北大都督,率兵攻打長沙王時戰敗,被司馬穎殺害。“樹大招風”,有何益處?
西漢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先後輔佐幾位皇帝,執政二十餘年,權傾朝野,顯赫一時。但他死後,其妻謀害宣帝的許皇後東窗事發,被誅九族。可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諸如此類的故事在曆史上可謂數不勝數,故事主人公的結局也大體相仿。但同時,我們也可以讀到另一種故事,看到另一種結局。
春秋時越國大夫範蠡智勇雙全、高人一等。越被吳打敗後,範蠡與越王勾踐赴吳做人質三年。回國後他幫助越王重整旗鼓,一舉雪恥滅吳。大功告成時,他棄官不做,不辭而別,悄悄與西施泛舟五湖而去,隱姓埋名,經商為生,了卻了紅塵功名的羈絆,過上了平常百姓無拘無束的逍遙日子。範蠡隱名到齊國後,捎書給同僚大夫文種說:“越王可與同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不聽範蠡勸告,最終被越王逼迫自殺。“功蓋天下者不賞,聲名震主者身敗”,範蠡可謂深諳此道。
“盛極必衰,物極必反”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然而真正能夠懂得其中深刻含義的人卻不多,因為人人都向往著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但是隻知進不知退,在“退”上欠火候,可能就會使一生功績毀於一旦,身敗名裂,遺恨終生!
人非聖賢,肉眼凡胎,知所不知者甚多,慮所不慮者亦多。你能感悟到你何時陷入猛浪若奔的急流裏,看得出前方真的是萬丈深淵?什麼時候見好就收、懸崖勒馬?關鍵在於自己把握。古人說得好:“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萬物作焉而不辭,功成而不居。”為人立世以能進能退、明哲保身者為真正的英雄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