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抓住災難背後的投資機會
通貨膨脹時期社會總需求遠遠大於社會總供給,這對供給產品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種沉重的打擊和考驗。但是,巴菲特卻並不像大多數投資者那樣痛苦無奈,在巴菲特眼中,即使是通貨膨脹時期,投資者仍然可以抓住“災難”背後的投資機會。因為,巴菲特始終相信通貨膨脹雖然會給很多企業帶來傷害,但還是會有企業非但不會因此受到損傷,反而很可能從中受益,比如那些具備消費獨占性的企業。所以,巴菲特認為,通貨膨脹時期,不要消極,我們完全有可能抓住災難背後的投資機會。
通貨膨脹時期,慎選投資對象
通貨膨脹時期,各個企業都會出現緊張的狀況,但是企業通常也都會采取更多種措施進行補救和提高警惕,使企業可以少受通貨膨脹的傷害。然而一些企業就不能夠如此幸運了,這不僅與自己所采取的策略有關係,也與自己所經營的行業有聯係,還與整個大的市場環境息息相關。所以,特殊時期投資需要特殊對待,特殊時期投資需要投資者認真觀察那零星但尚存的投資機會。
雖然巴菲特能夠抓住災難背後的投資機會,但是他從不認為自己能夠充分地預測股市的走勢和買賣時機的良莠,所以,他在投資的時候總是認真地等待、觀察、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他將自己的關注點更多的放在企業的基本情況上,從來不受通貨膨脹時期失業數字、利率、彙率以及政治因素的幹擾和影響,當然也或許正因為此,他通常能夠準確地判斷非常時期的投資問題。
在巴菲特眼中,通貨膨脹絕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經濟現象,通貨膨脹雖然加重了企業對股東收益的負擔,但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企業通常會更多地為股東考慮。
麵對緊張的通貨膨脹時期的經濟,大多數投資者認為股票與通貨膨脹自然形成對衝局勢,企業自然會把通貨膨脹所付出的代價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進而使企業股東的投資價值得以保護,但是巴菲特認為企業並不一定會這樣做,而且也並不能夠保證企業自身真的就會獲得更多的淨資產收益率。所以,一般企業通常會采用提高資產周轉率、增加經營利潤、減少納稅、提高財務杠杆比例、使用更便宜的財務杠杆。但是巴菲特認為這樣的做法並不能夠達到企業所夢想的結果,這樣的做法可能會在短期內起到一些變化,但是從長期來看根本毫無意義:周轉率起到的作用會因更快的銷售收入、資本支出、固定資產周轉、固定資產重置抵消掉,經營利潤也不會由經理人主觀的一己之力來控製、升高,投資者也無法減少自己在投資公司收入中的份額,減少稅收的夢想也自然不可實現,提高或采用更便宜的財務杠杆也不能夠達到減少公司財務費用的目的,通常都會被特殊時期的問題所抵消掉。
所以,在通貨膨脹這一特殊時期進行投資選股的時候,巴菲特通常都會選擇投資隻需要較少的固定資產支出就可經營的企業,而且尤其青睞於其中經濟商譽較好的企業。而那些需要大量固定資產支出才能夠維持運作的企業的股票,巴菲特決定不去碰觸。
投資機會來了,抓住
通貨膨脹時期,眾多企業經濟受損,有的甚至麵臨垮台,這樣的經濟情況下,投資者的利益也必然要受到衝擊和考驗。這並不是說通貨膨脹時期並不是沒有投資的好時機,一些經濟商譽好的企業仍然可以滿足投資者的投資願望。不過,這樣的投資也並非隨時可得,而且需要適時把握才能夠得到保證和真正意義上的滿足。所以,對於這個好時機,投資者不僅需要審視,更需要等待,尤其需要看準並及時抓住。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時期,巴菲特花費50億美元買入了高盛。盡管在別人看來這完全是一種冒險,但事實證明巴菲特因此獲益良多。當然,這並非高盛擁有隔離經濟危機的超能力,相反它也麵臨了空前的衝擊。那麼為什麼還會被巴菲特看中呢?這主要是因為高盛這一穩健優秀的企業擁有一支專業的金融人才隊伍和良好的經濟商譽,即使其中幾個部門出現大的問題,也最終能夠被很好地化解。而且投資也並不是一個馬上就要求收益的行為,隻要它具有長期收益的可能性就值得被投。
通貨膨脹時期若要想抓住投資良機,更重要的還需要投資者具有耐心、信心、毅力,以及能與波動的經濟狀況相匹配的品性。就像巴菲特所說的那樣:“投資不需要巨大的智慧,一般的智慧就足夠,但是需要一種穩定的情感和態度。”市場變幻莫測,危機時期的市場更是如此,投資者切不可聽風即是雨,需要具有抓住商機的魄力和耐性,其中“等待”就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因素。在看中高盛後,巴菲特並非立刻就買入,而是靜候佳音。他不僅是等待一個最佳的市場投資時機,也等待高盛的主動邀約。正如李嘉誠所說過的那樣,送上門的生意遠遠好於主動找生意做,巴菲特同樣深諳此理。通貨膨脹時期,商家對外進行多樣的活動、宣傳,其中不乏誘人的大餡餅,但是巴菲特始終堅定立場,不受任何的幹擾,耐心地洞察他的投資商機,而後耐心、理性地等待。期間,巴菲特接到很多企業的邀約,其中也包括高盛的商談電話。但是巴菲特沒有動搖自己想要買入高盛的想法,也沒有因受到高盛的拒絕而放棄,他完全按照市場的規律和世界的規律行事,最終他勝出了,以良好的價格投資於高盛。
投資需要智力,更需要品性。就像巴菲特所說的那樣:“投資人最重要的特質不是智力而是性格。”若不是如此,怎麼會有那麼多投資者麵臨同樣的危機時刻卻慘遭損失或錯失良機呢?機會未到,不要心急,耐心等待;機會到了,果斷行事,穩穩抓住。對於投資,理性思考後,品性作陪也非常重要。
吃透巴菲特
通貨膨脹時期,商業受損、經濟不穩,大多投資者都緊緊捂住自己的錢袋或是盲目地進行投資,但是巴菲特卻並沒有恐慌也沒有自暴自棄,他依然鎮定自若,該收的時候收,該放的時候及時放,收放自如的他在通貨膨脹中抓住了災難背後的巨大投資商機。其實,在巴菲特眼中,通貨膨脹既是危機,同時也是一次投資良機。投資是一種講求長期內收益的行為,正如巴菲特所說:“擁有一隻股票,期待它下個月就上漲是十分愚蠢的。”通貨膨脹中的投資更是如此,需要投資者深謀遠慮、理性分析。在通貨膨脹時期,巴菲特始終堅持自我,耐心、恒心、果斷、理智,不受外界的幹擾。或許這是特殊時期,一個投資成功的投資者的重要品質吧。
“市場總是錯的”
市場波動不定,價格時高時低,這些特質讓投資者難以琢磨。許多投資者對市場進行了研究之後,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其中“市場總是對的”就是其中的一個觀點。但是,巴菲特卻並不這樣認為,作為一個投資者的他說:“如果市場總是有效的,那麼我早就變成一個拿著錫罐子的街頭流浪漢。”巴菲特在進行投資選股的時候,從來都不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而是按照自己的價值衡量來判斷市場的變化,忽視或者利用之。
“市場先生”是個精神病患者
“市場先生”是由巴菲特的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首先提出來的,當然這一提法被巴菲特非常認可。這是他們對波動無常的市場所進行的形象描繪和稱呼。他們將市場價格想象成為一個名為“市場先生”的家夥報出來的價格,市場先生每天都會出來,提出一個價格,但是並不做說明,怎麼做全看投資者自己。
在巴菲特眼中,“市場先生”是一個精神不穩定的精神病患者,今天可能欣喜若狂,但是明天很可能態度急轉,變得低落消沉,而且他的這種波動完全不遵循任何規律,所以,投資者很難事先準確預測。投資者絕對不應該失去自我地跟隨市場先生而波動,否則你很可能會成為一個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作為投資者,應該知道“市場先生”是一種與自己同時經營一家私企的合夥人的角色,但是他異常的精神卻完全不理會你的角色、立場,他的報價非常的不穩定,他發狂的時候很可能是因為隻看到了影響到你們所營企業的積極因素而已,而他消沉的時候,也極有可能是因為隻看到你們所營企業碰到了一丁點兒的小麻煩。
雖然說“市場先生”也有正常的思維,但是他的表現卻常像一個讓人捉摸不清的小孩子,因為自己內心世界中的小開心而欣喜若狂,因小恐懼而害怕發抖。
精神病患者“市場先生”擁有這樣的特點:喜歡自我表達,不會因為對方的責罵、不屑而改變,因為他對此毫不在乎。今天受了你的冷落,明天他還是那個陰晴不定的他。
諸如此類的特點,“市場先生”表現得淋漓盡致,卻苦壞了投資者,但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改變不了他就接受、研究、利用他,縱使他是精神病患者。
讓“市場先生”做你的仆人而非向導
正因為“市場先生”是一個情緒波動不穩定的精神病患者,所以,作為投資者不能夠將其看作自己選股的向導。對此,巴菲特給出了一個建議:將“市場先生”看成自己的仆人,對他,不是跟隨而是利用。
“市場先生”每天都會出來報價,但是對於他的報價,投資者不能夠完全信賴,而隻可作為參考。對此,巴菲特通常這樣做:理性分析市場,事先做出自己的估量,然後再對“市場先生”所報出的價格進行評價,從而來確定一隻股票到底是漲了還是跌了。如果“市場先生”的報價與自己的估量相一致,那麼應采取相應的措施。
巴菲特絕對不會盲目跟風,因為他相信“市場先生”絕對會報出與自己估量相當的價格。獨立的評判方式,使巴菲特把握市場而不是追隨市場。在巴菲特眼中,失去自我而跟隨市場的投資者絕對不適合也不應該進行這樣的遊戲,結果隻能是自取滅亡。
回顧巴菲特的投資,我們就可以深刻地了解“市場先生”的問題。1963年,美國運通不慎發生了色拉油醜聞,不僅資產受到重創,而且聲譽也大大下降,運通的股價由60美元跌到了35美元,而且還有繼續下降的可能性,並且在運通大局借債後仍以失敗告局。很明顯,“市場先生”報出的信息顯示:運通要倒了,大多數人也這樣認為,但是巴菲特經過研究後卻並不這樣認為,他看好這個信譽良好的企業,而且他還拿出了巨額投資運通。大膽的買入使巴菲特獲得豐碩的回報,結果證明運通的確值得投資,市場先生錯了。
諸如此類,巴菲特經曆的案例還有很多,所以他說:“市場總是錯的。投資者應該獨立地判斷市場價格,利用市場而非盲目信任、跟隨市場。”
吃透巴菲特
股市價格變化莫測,沒有什麼規律可循,而且有的時候“市場先生”還會報出極其離譜的價格。所以,巴菲特認為市場總是錯的,他沒有進行“為什麼”的研究,他隻懂得根據自己的經曆和自己所觀察到的進行投資。在巴菲特看來,市場反應的通常都是短期價格而且多是由不穩定的股民所登記等而得來的數據,市場所起到的作用隻是簡單記錄和顯現。所以,巴菲特選股從來都按照自己的評判,對於市場報價隻當作參考,他不跟隨市場,而是將市場看作仆人,觀察、利用他。巴菲特認為,投資者不能夠陷入市場報價的圈子,否則隻能麵臨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