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縣高級中學梁娟
一、一般資料
1.人口學資料:來訪者王某,男性,18歲,浙江安吉人,漢族,高三學生,未婚。
2.成長史資料:出生於安吉縣城,足月順產,母親身體健康,孕、產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藥物。獨生子,且祖父、父親均為獨子,故自小深受長輩寵愛。祖父母均是退休幹部,父親是公安局領導,母親是鎮婦女幹部,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父母感情和睦。3歲時長輩開始為他聘請家庭教師,學習朗誦詩詞、書法。入學後,在學習方麵成績非常優秀,初中、高中升學時均考入當地最好的學校的實驗班。父親對他要求很嚴,本人也一直要求上進。個人愛好不多,平時喜歡一個人打打籃球。身體健康,過去未患過重大的身體疾病和精神疾病,未接受過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
目前精神狀態:感知覺、記憶及思維未見異常,身體和智力均發育正常。
3.目前精神狀態:感知覺、記憶及思維未見異常,身體和智力均發育正常。
4.心理測驗:SDS標準分57,輕度抑鬱。
SAS標準分69,中度焦慮。
二、主述和個人陳述
1.主訴:因“開學兩個多月一直不能考試”而求助。
2.個人陳述: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蜜罐裏,優越的家庭條件、優異的學習成績使他對自己的未來始終充滿信心。從小到大沒受過什麼挫折,考試成績盡管有時有起伏,但是均在家人和自己能接受的範圍內。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做最好的自己”。但高二文理分班時因為父親的強烈要求,喜歡文科的他最終選擇了讀理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興趣,考試成績名次不如以前,第二個學期通過家教和自己的努力,名次有所提高,但感覺學得比以前吃力。在高二學年的期末考試發揮嚴重失常,排到了年級五十名之後,按照這個成績,他失去了進入高三唯一的理科“實驗班”的機會,隻能進入“重點班”學習。暑假期間知道成績後被父親責罵過幾次,自己也覺得非常悔恨、懊惱。開學後通過父親的關係和平時的表現,得以“破格”進入“實驗班”學習。參加第一次高三摸底統考時看到考卷突然感覺心慌胸悶,呼吸急促,拿筆的手不定發抖,手心、後背冒汗,且有嘔吐和眩暈感。到醫務室簡單治療後很快恢複正常,但是回到考場又再次發作,從此不能進入考場參加任何考試。但是能夠堅持在校聽課、學習。與老師、同學的關係基本正常。因高三考試頻繁,擔心會因為不能考試被“流動”出實驗班,情緒低落,脾氣越來越暴躁,學習效率也有所下降。希望谘詢師能夠幫助他克服對考試的恐懼心理。
三、谘詢師觀察到的情況
第一次谘詢時一人前來,衣著得體,講話聲音清晰,但情緒低落,有明顯焦慮表現。意識清楚,言語流利,無幻覺、妄想,無智能障礙,自知力完整,有明確的求助要求。
四、評估與診斷
(一)原因分析
1.生物學原因:
處於青春期,自尊心比較強,內心敏感,易受傷害,內容易泛化。
2.社會原因:
(1)成長過程順利,家庭條件好,缺乏困難磨煉。
(2)經曆考試失利、靠關係進實驗班等負性事件,自信心受挫。
(3)家庭對其期望值過高,父親的教育方法存在一定缺失。
(4)學校為提高教學質量,頻繁考試、頻繁分班,且將考試成績作為分班唯一依據,通過分班將學生分成“實驗”、“重點”、“普通”的等級,造成王某心理壓力過大。
3.心理原因:
(1)個性因素:自我優越感強,自我要求高,追求完美。
(2)錯誤觀念,認為自己的成績永遠應該是排在前麵的,自己的實力永遠應該是在最好的實驗班的。
(3)對現實問題的誤解或錯誤評價:擔心考試再次失常,被“流動”出實驗班。
(二)初步診斷
考場恐懼症。
(三)診斷依據
1.對考試和考場表現出明顯和持久的恐怖,恐怖的程度與實際危險不相稱。
2.發作時伴有顯著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如心慌、胸悶、肢體特別是手發抖等症狀。
3.症狀出現有三個多月的時間,且與負性事件有關
4.對恐怖的對象-考場、考卷有回避行為,社會功能受損。
5.自己知道懼怕是不必要的,但無法控製。
6.對症狀有自知力,能主動求助。
(四)鑒別診斷
1.與精神分裂症相鑒別:根據病與非病的三原則,王某的知、情、意是統一的,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自知力,有主動求醫的行為,無邏輯思維的混亂,無感知覺異常,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與抑鬱症相鑒別:王某雖有情緒低落,測量結果表現輕度抑鬱,但無興趣缺乏、自罪自責、自殺意念等症,因此可排除抑鬱症。
3.與焦慮症:焦慮症的焦慮是沒有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王某的焦慮有特定的對象和場合,故排除。
五、谘詢目標的製定
鑒於高三學習階段對於王某人生的重要意義和解決王某當前考場恐怖的緊迫性,谘詢師決定盡快為其治療並和求助者共同商定了以下谘詢目標:
1.近期目標:
消除王某對試卷和考場的懼怕。適當運用放鬆技術或積極的自我對話,改變其完美主義的認知模式;增強其自信心。
2.長期目標:
完善求助者的個性,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提高有效處理各種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強其自信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發展,達到人格完善。
六、谘詢方案的製訂
谘詢過程分三個階段:
一是心理評估和診斷階段。建立谘詢關係,收集資料,進行心理診斷,確定谘詢目標;
二是谘詢階段。幫助求助者分析和解決問題,改變其不適應的認知,在此基礎上改變其對考試的恐怖行為。
三是鞏固與結束階段。使求助者把在谘詢中學到的東西運用於今後的生活中,不斷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約定谘詢的時間,每周兩次,每次45分鍾。谘詢師持有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上崗證書,為學校兼職心理老師,不收取任何費用。
七、谘詢過程概述
(一)心理評估和診斷階段
●第一次和第二次谘詢:
目標:收集資料,建立良好的谘詢關係。
方法:充分尊重對方,通過傾聽、共情、積極關注,讓王某盡情傾訴。
(二)心理谘詢階段
●第三次谘詢:
目標:認識症狀產生的原因。
方法:與王某從生物、社會、心理等方麵探討產生考場恐怖的原因,特別是分析父親的教育方法對其成長的影響,通過對話,讓王某宣泄長時間在父親管教下產生的不良情緒。同時,通過再現考試失利事件、“優點轟炸”等方法,使王某認識自己不良的認知模式。
●第四次谘詢:
目標:1.打破完美主義傾向,建立積極認知。
2.學會放鬆。
方法:
1.通過會談、認知重建法、積極自我暗示等方法,打破完美主義傾向,建立積極認知。王某想到考試,就會立刻想到“我一定要考前幾名”,想到分班,就一定會想到“我必須在實驗班”。谘詢師通過認知重建,幫王某識別造成害怕考試的上述消極思維,以及它們出現的場合,識別緊隨消極思維之後的問題行為,幫助王某製止這些消極思維,並建立理想的或積極的思維。如“我也是一個普通人,普通人不可能在學習上一帆風順”、“即使一次考試我沒有考好,但並不意味著我高考也考不好”、“離開實驗班也沒什麼不好,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再考回去”、“我相信我能行”等。
2.在谘詢師的指導下練習肌肉漸進性放鬆訓練,如:坐在椅子上,按手臂、頭部、軀幹、腿部的順序,先緊張,後放鬆的方法,通過了解緊張與放鬆的不同,最終體會全身放鬆的狀態。無論何時,當出現緊張狀態時,都去想放鬆,通過肌肉的行為放鬆從而達到心理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