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現代學生所能接觸的傳播媒體(如電視、電腦、遊戲機等)越來越多,他們所擁有的一切是過去任何一個時期的孩子都無法比擬的更廣闊的世界。然而,實際上他們交往的對象、遊戲的夥伴、心靈溝通的對象卻又十分局限。也就是說,雖然說信息社會已經到來,但這不僅沒有絕對擴大孩子的世界,反而相對縮小了孩子的心理空間,除了家庭和學校外,孩子找不到生活的空間,正在陷入社會性的自我封閉的狀態之中。再者,現代的小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獨”,這與交往中的“親和”、“對話”、“合作”、“共生”、“互生”等行為與精神有很大的矛盾。而反思我們教育的現狀,雖也曾就這一情況而適時探尋一定的教育方法(如開放的、民主的、交往的教育方法),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幹擾,都僅僅停留在表麵的形式化的存在,使學生的正常交往行為在缺乏交往對象、缺少交往時間和空間的處境中變得越來越少。然而學生良好的社會性人格特征(如人際智慧、人際關係、樂群性、寬廣的胸懷、活潑開朗的性格、親友、合作、分享、共享等),是通過與他人尤其是夥伴交往發展起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隻有當孩子有了自己的真正的朋友,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孩子才會有對生活經曆更豐富的體驗,才會有交往的快樂,才能有相對成人的獨立性,才能真正成為社會化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提出小學生良好夥伴關係構建的研究,具有十分積極的社會意義。
就我校課題研究的前期情況看,為了解學生間的夥伴關係,以更好地指導學生自覺進行夥伴交往,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夥伴關係。我們根據學校實際,以問卷的形式對學生作了有關心理調查,主要包括小學生交友需要及交友能力和小學生夥伴接納因素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①每個學生都有比較強烈的交友需要,且在總體上不存在年齡的顯著差異。②一至三年級目前常在一起玩的夥伴人數以1~3人所占百分比最高,四年級目前常在一起玩的夥伴人數以3~6人所占百分比最高,五六年級目前常在一起玩的夥伴以7人以上所占百分比最高。表明隨著年級的增高,年齡的增長,學生交友的自覺性自然有所增強,但整體上仍存在一定的被動狀態。③放學後“與同學很少玩”和“經常玩”的比例是3∶1。“很少玩”和“幾乎不玩”的同學約占74.1%,其中大約四分之一的人是由於功課未完成而沒有時間玩,有大約25.9%的學生是因為做家務或參加其他活動不能玩,約30%的學生是由於人際關係方麵的原因不與同學玩,或隻喜歡一個人玩,或隻喜歡與父母親在一起。④從我校學生接納因素調查表明,容易被夥伴接納的學生是因為他們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擅長交往,學習成績優異,經常受到同學、老師的稱讚,並且父母也能寬容待客。而不受歡迎的同學,往往表現為兩個極端,或表現出許多攻擊性行為,脾氣暴躁,為人斤斤計較,不願與人合作分享;或性格內向孤僻,不善言談,害羞膽小,常常單獨行動。有研究表明,學生在夥伴中的地位一旦確定,那就往往比較穩定,難以改變,即受歡迎的同學一般會一直受歡迎,而不受歡迎的學生要改變現狀也很困難。可見,一個學生是否被夥伴接納或拒斥對於他們將來適應社會和心理健康狀況具有深遠的意義。為此,我們提出小學生良好夥伴關係構建的研究,具有十分必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