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已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展開多年了。許多城市全麵地分析了各自的優勢與局限性,特點與矛盾,現狀與前景。在多領域綜合研討的基礎上,明確了本城市的發展方向、目標、對策與步驟。增強了自覺性與主動性。
但是,發展戰略本身是發展的,必然要隨形勢而發展。當前,我們正處於走向21世紀的曆史時代。
這是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突出地反映在新技術革命,產業結構調整,體製改革,以及價值觀和人際關係的變化上。順應者興,不順應者則衰。
這是一個國際化的時代。經濟技術進步使地球相對地縮小了,國際交往頰繁。對外開放的形勢把中國許多城市直接或間接地推向國際大環境之中。
這是一個生存與發展的條件日益嚴峻的時代。人口持續增長,地球的負荷日益加覓。隨之而來的是不可再生資源的大量消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經濟競爭日益劇烈,安居樂業的和平生活經常遭受威脅。
在這樣一種機會甚多,挑戰嚴峻的時代背景下,城市何以求生存?何以求發展?中國的城市有中國的特點,中國的城市要走自己的道路。那麼,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究竟如何走法?應有哪些戰略考慮?這正是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需要深化的焦點所在。本人囿於見聞,僅從幾個角度對此略抒己見,以就教於各方。
一、鮮明體現以人民為主體的本質特征
我國是以人民為主體的。這是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本質特征。社會主義城市要有鮮明的人民性。
城市發展戰略應是人民利益、願望與智慧的凝集。城市的發展與建設要更多地體現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思想。城市發展戰略的最高決策機構應是行使主人翁權力的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是城市發展與建設的根本動力。城市領導者要善於依靠人民,群策群力。在人民城市人民做主,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前提下,具體化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
城市的人民性要鮮明地體現在規劃布局,用地比例,公共設施配置,環境治理,以及舊城改造的重點選擇等各個方麵。要在城市中突出人民的地位,要方便市民的生活與工作。對城市發展與建設的評價準則也應把市民的滿意度放在首位。首都及一些全國性大城市還要充
分尊重本市以外的,乃至全國人民的意圖、願望並給以種種方便。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城市的發展與建設要考慮到並體現出在本城市居住的不同民族的特點。在首都及一些省會城市更要從內容到形象上成為多民族大家庭的象征。
90年代,我,城市在政洽、經濟、社會、科技等領域進一步深化改革。所有這些改革的最終落腳點是掃障礙,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這些積極性體現於城市則是關心、熱愛自己的城市,增強主人翁意識和參與意識。
人民性應是中國城市的一個根本特征。如何更鮮明地體現城市的人民性是我們應做出更好答案的首要課題。
二、在較低的國民收入水平的狀況下,使城市生活安排得更合理,更實惠
我國的國民經濟建設取得很大成就。前十年翻一番,後十年,再翻一番。城市的經濟基礎也不斷加強。但是,人均國民收入水平,仍然很低,與發達國家差距甚大。
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我們必須更新並豐富關於發展的觀念。經濟是發展的基礎,是一切建設的物質前提。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更應首先把經濟搞上去。這個觀念動搖不得,淡化不得。但是發展不能限於經濟。經濟是基礎,但不是全部。經濟是核心,但不是最終目的。最後;%要落腳到社會進步和人的基本需求的滿足上。進一步則體現於為人們提供全麵發展的機會上。
我們不能單純以經濟指標來衡量發展水平。我們的城市建設工作不能被目前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所局限。無須悲觀,仍可大有作為。我們不能把一切希望寄托於等富裕起來後再說。日本人以切身感受總結出一句意味深刻的話:“富裕不等於幸福。”我們可否反過來得出這樣的認識:不富裕不等於不幸福。或者,幸福並非與富裕水平成線性等比關係。
還要明確樹立發展的曆史觀。發展是有過程的,曆史積累的欠賬不可能短期內還清。現代化的程度也隻能逐步提高。決不能急於求成、盲目快上的覆轍。
我們是要與國外城市作橫向比較的。但是,以人均國民收入水平在世界所排位數作比較,不能脫離曆史條件。應以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相應發展階段為背景,這樣才是客觀的,曆史的,有積極意義的。
在擴大對外開放的有利形勢下,城市加快了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步伐。但應防止片麵追求豪華化,高檔化。城市建設中錦上添花固然需要,但雪裏送炭更緊迫。即使是為了發展國際旅遊事業,也應以自身的特點風格來吸引海外人士,豈能以豪華取勝?
我們在繼續努力提高經濟實力的同時,要精心地、創造性地做好這樣的文章:在經濟不太發達的狀況下,將人民生活安排得更好、更實惠。
三、以較少的資源占用,謀求盡可能大的居住、就業、交通等的承載能力
隨著人口總量的增長和城市化的進展,我國城市承受的人口壓力愈來愈大。城市中生產要發展,各項設施要建設,人們的居住生活條件要改善。可是城市建設用地已十分緊缺,可以開發的土地潛力也有限。水、能等資源十分貧乏。城市容量的供需矛盾日趨尖銳。
根本的出路是以較少的資源占用,謀求盡可能大的居住、就業、交通等的承載能力。首先是城市土地和空間。要運用立法手段、經濟杠杆和統籌方法,實行一整袞有內在約束機製的城市土地與空間的占用製度。要綜合地、多功能地、滿負荷地、商效地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間。在交通運輸方麵要重點發展大運量的快速公共交通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