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江地處四省交界處,襟江帶湖,背倚匡廬山,山擁千嶂,江環九派,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條件,湖江很早就開始成為輕工業城市,並發展成為臨江工業城市。
遺憾地是湖江市的諸多優勢並沒有對下轄地方有影響,下轄兩個區,兩個縣級市,九個縣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差懸殊,洪江縣更是成為匡廬省排名落後的貧困縣,對於這一點,劉楓相當不滿。
這也是他對陳世宇和黃鳴看不順眼的原因,擁有先天上的優勢,擁有政策的優勢,還擁有強大的經濟助推,卻沒有帶動整個地區致富,雖然這不是他們兩個人的責任,但是任職超過一屆,沒有絲毫作為,這是劉楓難以忍受的。
劉楓對下屬一向寬容,但是對不作為的幹部,整天蠅營狗苟卻不想著幹正事的官員,也是一向鄙視,湖江市幾屆領導都是這樣,尤其是八年前的“豆腐渣”,更是遺臭萬年。
此次調研,劉楓一行幾乎走遍了洪江縣諸多鄉鎮,每到一處都會和當地領導幹部座談,劉楓鼓勵每一個跟著調研的部門領導參與進來,這些部門領導參與進來可不是動動嘴皮子就完事的,每一個領導都為自己的單位領到一個任務。
他們將會在自己的係統內,為地方提供最大的幫助,這種對口扶貧並不出奇,但是劉某人的政斧班子,沒有人會應付了事,以往劉楓所做的,已經讓官員們認識到,這位想做的事情,絕對會一抓到底。
在一次座談中,劉楓明確表示:“要大力提倡幹部下基層活動,此後機關幹部下基層要形成製度化,下基層幹部要不怕困難,不計得失,不當過客,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在和群眾說說心裏話、為群眾解決煩心事、幫基層設計發展圖。”
這次調研走過很多鄉鎮,幹部們下來幾天了,說實話對這種條件還真的不是很習慣,甚至有點懷念辦公室舒適的環境,現在劉某人再次提出要形成製度化,真的很讓人蛋疼。
“下基層一直是華夏的優良傳統,隻是現在下基層更多的變成形式主義,走過場,很難與群眾建立密切的聯係和濃厚的感情,更不要說成為群眾的貼心幹部,匡廬省的幹部要杜絕此類情況的發生。”
各位幹部終於明白,劉省長為什麼要帶如此龐大的班子下來調研了,以往這位都是輕車簡從,看來是真的對洪江縣的現狀極其不滿,恐怕還帶著對湖江市班子的不滿,看來接下來的新流官製試點,這裏要首當其衝。
劉楓的態度表現的如此明顯,甚至沒有到匡廬省經濟發展第二大市湖江市調研:“第一次下來調研,如此的興師動眾有點小題大做了,以後我還會調研,不過到時候不會提前打招呼,請地方同誌諒解,也不要有什麼心理負擔,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當是一次月考。”
結束洪江縣的調研後,劉楓帶隊返回洪江市,黨代會臨近,身為中央委員的他,要進京開會了,如果說此次調研不過是一次小考,那麼劉省長“不打招呼”的預告,對於匡廬省的幹部來說,就像是懸在頭頂的一柄利劍。
最要命的是,誰也不知道這柄劍什麼時候會落下來,從劉省長在湖江市表現,大家得出一個結論,千萬不要讓這位看著難受,那會讓你自己的官帽子更難受,甚至會不翼而飛。
一時間,基層幹部開始緊張起來,各項麵子工作抓起來,衛生、市政、機關辦事軟環境,不得不說很多時候某些幹部屬奴姓的,沒有上麵的監督,很多製度就此崩壞,很多規章沒有人會在意。
劉楓的醜話說在前頭,沒有任何動作,就在匡廬省上上下下掀起一股小旋風,這股旋風,幾乎涉及到匡廬省官場的方方麵麵,切切實實的起到了震懾的作用。
匡廬省這個動作,再一次得到了諸多響應,其中反應最迅速的,是團係幹部,幾乎每一個省份的團委,都發出號召:“省市團幹部到村裏去,和農村青年打成一片,幫助當地農民開拓思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各高校團組織組成誌願者小組,走進農村,用最先進的知識,為老百姓服務,爭取早一天讓占華夏五成以上的人口富裕起來,這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的光榮使命,這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好途徑······”
緊接著,是市級團委行動起來,直接組成農村工作隊,這個工作隊是由市裏麵的專家學者擔綱,前往鄉村,為各地的新農村建設獻計獻策。
現在華夏大部份地區,剛好是農閑時節,以往每年這個時候都是由各地政斧組織科技下鄉行動,這一次團係幹部主動接過了這項任務,這些年輕人,帶著飽滿的激情,走向田間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