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孔子富民思想(3)(2 / 3)

孔子用公西赤的補貼來養公西赤的母親,又建議原憲把工資分給鄉鄰,都體現了孔子“以財養德”的思想。德無財則難養,沒吃的當然會把人餓死,還談什麼德?財不養德又有何用?財不養德,就會養賊,這樣就越富越壞,紂王是也。

孔子說做人要學會享受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論語·述而》)

燕居即閑居。申申如,體態舒展。天天如,麵容喜悅。《論語》這段是說,孔子經常閑居在家,寬袍大袖,體態舒展,待人接物,麵容喜悅。

孔子好享受呀!之所以他叫聖人,就是因為他會享受。人不是因為有了財富才懂得享受,而是因為懂得享受才有了財富。享受出財富。如果一個人一天到晚苦大仇深,則很難有錢。如果一個人像孔子一樣經常休閑一下,申申如,天天如,自然是富人。人不因錢財而為富人,卻因心態而為富人。

孔子說接受饋贈要足禮

“(孔子)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嚐。’”(《論語·鄉黨》)

《論語》這段話講:孔子在周遊列國路上,每有什麼事問別人,總是要行禮再三,問完話恭恭敬敬把人送走。有次有個叫康子的人送藥給孔子,孔子客客氣氣地接受了,行禮,說:“我不算什麼,不值得您這樣,我不敢嚐您送我的藥。”當然這是客氣話,最終孔子還是收下了。不收倒顯矯情了。

孔子在周遊列國路上,屢次接受人的饋贈。每次他都是“足禮而受之”。所謂“足禮”,就是要情真意切感謝別人對自己困難時的支持。別人支持你,你卻拒絕,這是不對的。別人支持你,你大大咧咧地要了,這又算什麼事?難道別人該從荷包裏掏出錢來給你?當然不是。別人支持你是看得起你,你也要看得起人才對。禮是對應的,禮多人不怪,寧肯人笑我多禮,也不敢無禮。

如何處理饋贈,這也是個理財難題。首先,不義之財不能要。禮以養廉,而不是養貪汙。其次,正常的饋贈如何進行或接受,孔子在這方麵給我們提供了參考。

孔子提倡薄葬

“顏回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論語·先進》)

《論語》這段話講:顏回死了,孔子的門人打算厚葬。孔子說:“不行。”門人還是厚葬了顏回。孔子說:“顏回把我當父親,我卻不能把他當兒子。這事必讓後人說我,全因為你們幾個。”

顏回是孔門大弟子,顏回死,理應厚葬。當時,具備厚葬資格的人有三種:國君、大夫、君子。顏回當然是君子,有被厚葬的資格,孔子也有這個經濟實力。但孔子反對厚葬,提倡薄葬,意在使曆來勞命傷財的厚葬之風從此徹底廢除。

孔子借顏回之事改革魯國殯葬之風,實際上是針對魯君與執政大臣季氏。因為在魯昭公與季康子殯葬時都花費甚巨,使魯國國庫空虛。孔子想改變殯葬,顯然是為魯國財政打算,為魯國風氣著想。但孔門弟子沒有明白孔子的苦心,堅持厚葬了顏回。後世的人果然根據此事非難孔子,如墨子攻擊儒家的一大罪狀就是厚葬。如果墨子知道孔子其實是最提倡薄葬的,那麼就可能與孔子握手一笑了。

孔子不把顏回當兒子,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孔子一直師事顏回,顏回教孔子的,比孔子教顏回的還多。孔子在人前屢歎“吾不如也”,說他不如顏回。孔顏二人是親密朋友。孔子曰:“回也非助我者,於吾言無所不說(悅)”(《論語·先進》)。孔子比顏回年長,雖然顏回把他當父親,但他顯然不能把顏回當兒子看。

二是因為孔子為魯相,凡事不能循私。他已經讓門下弟子冉有、原憲、公西赤等人在朝中為官,當然不能再用葬兒子的規格葬顏回,否則朝野上下都有閑話。

孔子的算盤打得再精,都不離一個“公”字,沒有私心,純粹為國、為他人,因此是聖人。

孔子讚揚子貢做生意反應快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先進》)

“庶”,指貧窮。“屢空”,指經常沒錢,手頭空空如也。“賜”是子貢。“不受命”,指子貢不待孔子講就去做。“貨殖”,販貨叫“貨”,倒錢叫“殖”,貨殖就是做生意。“億”,古時以十萬為一億。“屢中”,指經常發財,“中”本指射箭中的,此處比喻做生意有收獲。

孔子這段話是說:顏回做庶民窮啊,經常搞得精光。子貢倒是會做生意,我還沒說他就跑去搗騰,現在他家財上億,就是因為他經常看得準,反應快。

孔子將顏回與子貢作比,感歎顏回的窮,讚揚子貢的富。朱子解釋此處孔子的話中真義為“言子貢不如顏子之安貧樂道”,誤矣。孔子固然讚揚顏回安貧樂道,但同時也讚揚了子貢會做生意。孔子說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說到底,孔子愛富不愛貧。顏回貧窮乃至病死,這是孔子要弟子們引以為戒的。窮有什麼好?孔子之道中並沒有一個窮字。富才是大道。人窮都窮死了,還談什麼道?那使中國文化發揚光大的,是富人孔子。

窮則空間收縮,富則遊刃有餘。

孔子讚賞子貢會做生意,主要讚賞他:

一,“屢中”。做生意有原則,有規矩,這就叫“中”。子貢做生意不偏離正道,行中庸,當然屢有斬獲。

二,“不受命”。不受命就是不等人說,反應快,在商機前第一個衝上前去。孔子本是做生意的高手,子貢卻連孔子的話都來不及聽,可見反應之快絕非常人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