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說禪宗要義
糾正兩個常識。
一,通常人們都認為禪宗是講“明心見性”的,其實不然。你說“明心見性”,麻煩就大了:你明什麼心?見什麼性?或說明誰的心?見誰的性?越講越講不清。因此,禪宗要義不是“明心見性”,而是“無心無性”。
二,通常人們理解的禪宗境界,其實是中國藝術的境界。禪詩禪畫禪茶,最好拿來說事,但那不是禪本身。我們看佛經中,佛陀的話從來是直說,沒有那麼多事。因此,禪不是藝術,不是美,剛好相反,它破除了這些外相,歸於空無。
所謂禪宗解脫之道就是涅槃,解脫即涅槃。
本卷專述禪宗解脫之道,圍繞7個故事具體來講。分別講:1.禪宗“不生不滅”法門。2.禪宗“飯道”。3.禪宗“無執”之道。4.禪宗“自悟”之道。5.禪宗“舍得”之道。6.禪宗“惜福”思想。7.禪宗“空”的思想。
不變的改變一切
[任他滄海桑田,我自春耕秋收]
本章講禪宗“不生不滅”法門
梅子熟了
禪宗公案——
法常問馬祖:什麼是佛?
馬祖說:即心即佛。意思是心就是佛。
這是二人第一次見麵的問答。不久,法常離開了馬祖,到大梅山住下,人稱大梅法常。法常自稱:大梅即是法常,法常即是大梅。從此別人就稱他為大梅。
馬祖派了個和尚來試他。
和尚問:師兄在師父手下時,學到了什麼呀?
大梅說:即心即佛。
和尚說:老和尚最近佛法又不同了,他不說即心即佛了,而是說非心非佛。
大梅笑道:這老和尚專門迷惑人,沒完沒了。隨便他怎樣非心非佛,我隻管即心即佛。
和尚回山。
馬祖很高興,就說:“梅子熟了!”不再變了
我在家裏,有時深夜無聊,就打開電視。有次我看見CCTV3播放了一個音樂電視,是“仙林青梅酒”的廣告歌曲,畫麵很美:一群村姑背著背篼在青山綠水中嬉戲,背景是九寨溝仙境,音樂很美。
深夜遭遇鏡中美景,聽到縹緲的音樂,我體會到了這種酒的滋味,那是一種酸酸的惆悵。
馬祖誇大梅:“梅子熟了!”他為什麼誇大梅?
因為大梅的心已安定下來。
不變的改變一切。
任他滄海桑田,我自春耕秋收。
當初法常是法常,沒有變化。後來法常住在大梅山,成了大梅。
當初馬祖告訴大梅“心即是佛”,後來又告訴他“非心非佛”,大梅究竟聽哪句?
他哪句都不聽。
他隻聽他自己。
得道的人不再外求,隻是守住自己。窮則思變,他求變、善變、能變,一次變到位後就永遠不變。
2005年秋天,有一陣子我接連接到一個讀者的電話,邀請我去他所在的國防大學見麵。我應約而去,原來他是一位部長。部長請我吃飯,席上他向我背起了我在《說道》一書中寫的一句話:“我唯一不變的是我多變的心。”看樣子他很認同這句話。我與他飲酒閑談,莫逆於心。
如今想起,此言誤矣!
說什麼“我唯一不變的是我多變的心”?
既然多變,哪有什麼唯一?哪有什麼不變!
馬祖說“即心即佛”,分明是講心就是心,寂然不動,哪有什麼變化。如果你感覺到變化了,說明你在失去你的心。
什麼時候你變無可變了,你就回到你的心中。
梅樹開花。
梅樹長葉。
梅樹結梅子。
山中歲月匆匆,不經意間梅子熟了。
梅樹如果一天到晚搖晃,就不能結出果子。不生不滅
多少事無邊無際,多少人變化多端。
天涯即無涯,你還要跟隨它嗎?
《聖經》上說:“黑暗和光明,在你(指上帝)看來都是一樣的。”
既然是一樣的,就不要忙碌了。請允許我再說一遍:“既不畏懼黑暗,也不向往光明。”
我不知道什麼是光明,我隻知道我不能再變了。
不是變得不夠,而是變得夠多了。
不能再變了,再變就變回去了。
不變的改變一切。
任他滄海桑田,我自春耕秋收。不生不滅,是道之本原。我不曾生過,也不曾滅過。宇宙寂寂,我不知春—這是真正的春天——不被其他季節取代的春天是真正的春天。我不是“四季如春”,我根本沒有四季,隻有春天。這不是靠花紅柳綠實現,反而因為月缺花殘,我以秋之道為春之道,其道乃大。
二
世上最大的真理莫過於幹活
[活著就要吃飯,吃飯就要幹活]
本章講禪宗“飯道”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禪宗公案——
宋朝著名和尚百丈禪師最熱愛勞動,凡事“必先於眾”,廟裏打掃衛生他帶頭,早晚念經他帶頭,連出門化緣也是他帶頭。他不像個禪師,分明是個小和尚。有次弟子們見他太辛苦,就把他幹活的家夥藏在門背後,讓他怎麼也找不著。
百丈找不著家夥,幹不成活,一個人在那裏發呆。弟子們以為他這回該休息了吧?沒想到他一站就是半天。
弟子問:“吾師為何如此?”
百丈答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這句名言就這樣傳開了。
幹活事大
我們不是用吃飯來填充空虛,而是用心靈、用思考、用幹活來戰勝空虛,改寫人生,賦予意義。
昨天我對我的弟弟和妹妹說:“你們可曾經曆過‘吃再多都吃不飽、喝再多都不解渴’的事?”他們都笑了,顯然在笑我的怪話又來了。其實真是這樣,世上的水是不能解渴的,世上的飯是不能充饑的,你吃再多、喝再多,心裏還是空虛。唯有道可以充實我們。幹活就是人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