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書提綱

通過本章學習,了解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曆了怎樣的曆史進程?在這個進程中產生了哪些重大的理論成果?並正確認識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各自形成的時代背景、實踐基礎、科學內涵、主要內容、曆史地位和指導意義,從而充分認識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之間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關係。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和內涵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

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最先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的依據

(1)緣於中國革命進程中正反兩方麵的實踐經驗

在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經曆過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經驗教訓,使我們黨認識到要排除黨內的左右傾錯誤,必須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2)解決中國問題的需要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真理,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同時要與各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都有其自己的特殊性,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緊密結合,才能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

(3)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的任務就是結合各個國家不同時期的具體實際,將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加以具體化,同時馬克思主義隻有在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才能開辟自身的發展道路。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同中國實踐、中國曆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曆史經驗提升為理論。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

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與發展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行動指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不斷以新的內容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1.毛澤東思想

(1)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時代條件和實踐基礎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時代條件:時代主題——戰爭與革命

20世紀上半葉,帝國主義戰爭與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主題,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實踐基礎: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以及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

(2)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係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包含著豐富的內容,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講了六個方麵的內容和三個活的靈魂。

◎六個方麵的內容: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革命軍隊建設和軍事戰略理論;政策和策略理論;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論;黨的建設理論。

◎三個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3)毛澤東思想的曆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思想淵源。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形成的時代條件和實踐基礎。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係。這個理論體係,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係。

◎時代條件:時代主題——和平與發展。

◎實踐基礎:1978年以來,三十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主要內容。

◎鄧小平理論: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科學發展觀: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曆史地位。

◎馬克思想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二、自主實踐

實踐(一)觀看紀錄片

1.題目:國情備忘錄之中國之謎。

2.目標:通過對中國2008年重大事件的回顧,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取得一係列成就根本原因在於高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3.要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並寫成觀後感。要求中心突出,語言流暢;3000字左右。

實踐(二)資料延伸

1.毛澤東的精神風範

江澤民同誌在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毛澤東同誌在艱苦漫長的革命歲月中表現出一個革命領袖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得心應手的鬥爭藝術和駕馭全局的領導才能。”“毛澤東同誌的革命精神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他的偉大品格具有動人的感染力。他的科學思想具有非凡的號召力。”(《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96版,611)

毛澤東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功績,能受到全國人民的尊敬和懷念,是因為毛澤東有其自身的優點,尤有其獨特的精神風範和個性特征。

1.崇高遠大的理想信念

古往今來,凡是對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無不具有偉大的理想和抱負,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正是國家民族危急,人民災難深重的年代,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政府的腐敗、軍閥連年混戰、人民饑寒交迫……這一切,都震撼青少年毛澤東的心靈,使他逐步提高了政治覺悟。當他讀了《盛世危言》和有關列強瓜分中國的小冊子時,開始意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懷有強烈救國救民願望的熱血青年毛澤東,就把追求真理立為自己的人生理想、根本誌向。他認為,人要有所作為,就必須樹立高尚的理想或誌向。早在1913年10月12日的《講堂錄》中,他就寫道:“理想者,事實之母也。”在青年毛澤東看來,誌就是認識和把握真理。立誌就是為實現真理而奮鬥。於是,他始終堅持刻苦學習,砥礪身心,常常從早到晚讀書不止。

正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責任感促使毛澤東毅然走出韶山,去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在求學期間,他如饑似渴地廣泛閱讀,接觸了解各種思想學說主義,為的是盡快找到一條強國富民之路。實現共產主義是毛澤東一生的政治抱負。他認為:自古以來那些舍身救世、為國忘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才值得學習。

毛澤東的詩“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表達了少年毛澤東走出鄉關、奔向外麵世界的宣言書,表明了他胸懷天下、誌在四方的遠大抱負。

1935年毛澤東的《念奴嬌·昆侖》中的“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表明了毛澤東遠大而又堅定的革命理想。他在《民眾的大聯合》中宣告“天下者我們之天下。國家者我們之國家。社會者我們之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表現出天生我材,必當大任的意識。“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和“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都體現了其遠大抱負。

也正因為有了這遠大抱負,才有了毛澤東“身無半文,心係天下”,發起“新民學會”,立誌救國求民。不久,也投身參與了創建中國共產黨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新中國將要誕生時,毛澤東就告誡全黨,若不發展生產,“我們就不能維持政權,我們就會站不住腳,我們就要失敗。”以後他又提出了“落後就要挨打”,“就要被開除球籍”,“中華民族將不複存在”的著名論斷。這些警世之言無不凝聚著毛澤東對國家興衰和中華民族的一片拳拳之心。正是在這樣一種崇高的理想和抱負的鼓舞和推動下,毛澤東矢誌不移地追求著、奮鬥著,最終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2.勤奮務實的優良學風

一是毛澤東具有勤奮好學的優良學風。

首先,向書本學習。毛澤東說過:“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他一生嗜書如命,手不釋卷,是以書為伴的偉人。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為了讀書,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在遊泳下水之前活動身體的幾分鍾裏,有時還要看上幾句名人的詩詞。遊泳上來後,顧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書本。毛主席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帶一箱子書。途中列車震蕩顛簸,他全然不顧,總是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按著書頁,閱讀不輟。毛澤東晚年雖重病在身,仍不廢閱讀。他重讀了解放前出版的從延安帶到北京的一套精裝《魯迅全集》及其他許多書刊。有一次,毛主席發燒到39度多,醫生不準他看書。他難過地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不讓我看書,叫我躺在這裏,整天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知道我是多麼地難受啊!工作人員不得已,隻好把拿走的書又放在他身邊,他這才高興地笑了。毛澤東最後一次讀書的時間是1976年的9月8日5時50分,在醫生搶救的情況下還讀了7分鍾。

不動筆墨不讀書。幾十年來,毛主席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杠、點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許多批語。有的還把書、文中精當的地方摘錄下來或隨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毛主席所藏的書中,批語、圈點、勾畫滿書,直線、曲線、雙直線、雙圈、三圈、三角、叉等符號比比皆是。毛澤東早年在湖南第一師範上學時,曾閱讀批注了德國泡爾生著的《倫理學原理》。在10萬餘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寫了一萬二千一百多字的批注和提要。

無所不讀。毛主席的讀書興趣很廣泛,哲學、政治、經濟、曆史、文學、軍事等社會科學以至一些自然科學書籍無所不讀。

毛澤東不僅自己讀書,獨立思考,而且不恥下問,樂於向他人質疑問難。列寧的《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書,毛澤東在延安就讀了幾十遍。《共產黨宣言》、《反杜林論》、《國家與革命》等經典著作,他都了然於胸。

其次,向曆史學習。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毛澤東思想與傳統文化淵源甚深。他所接受的“孔夫子”的教育,培養了他“鑒古知今”的愛好,幫助了他後來的“古為今用”。他每天總是在天色微明就起身,晚上熄燈後還借外麵一點微弱的燈光苦讀,從不肯浪費半點時間,而且持之以恒。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時代思想家的著作,從二十四史到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從《昭明文選》到《韓昌黎全集》,從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到本省的縣誌,他都認真地研讀。通過閱讀,傳統的思想開始影響毛澤東。他汲取了其中的不少觀點,作為自己勸學、言誌、修身、行事的準則。

再次,向群眾和實踐學習。毛澤東多次提出,要眼睛向下,要甘當群眾的小學生。對張思德、白求恩、劉胡蘭、雷鋒、王進喜等,他帶頭並號召全國人民以這些模範為師,他還從廣大群眾的實踐中學習總結了許多寶貴思想和先進經驗,並由此轉化為治黨治國治軍的路線方針政策。

二是善於理論聯係實際的優良學風。

毛澤東特別強調學習理論的直接目的是“能夠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地解釋曆史中和革命中所發生的實際問題,能夠在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種種問題上給予科學的解釋,給予理論的說明。”在毛澤東看來,學習理論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他說:“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因此,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曆史時期,都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種實際問題進行科學的解釋。我們隻要看看《毛澤東選集》所收錄的文章,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這個線索。在大革命時期,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對當時中國革命的形勢和階級狀況作出分析,寫下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查報告》等文章。大革命失敗以後,在領導土地革命戰爭的前期,他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說明當時革命根據地建設的各種問題,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在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他又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當時中國社會麵臨的各種問題進行說明,寫下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解放戰爭時期和建國以後,毛澤東也在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各種實際問題進行說明的過程中寫下了大量的著作,包括《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

毛澤東在各個曆史時期寫作的這些著作,不僅為全黨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樹立了榜樣,而且這些著作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鄧小平曾經指出:“毛澤東同誌從參加共產主義運動、締造我們黨的最初年代開始,就一直提倡和實行對於社會客觀情況的調查研究,就一直同理論脫離實際、一切隻從主觀願望出發、一切隻從本本和上級指示出發而不聯係具體實際的錯誤傾向作堅決的鬥爭。”“這種良好的學風是毛澤東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做出卓越貢獻的重要條件。”

3.頑強的鬥爭意誌

毛澤東的一生是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的一生。這種挑戰者的性格與人生,使他在成就蓋世奇功的同時,也承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磨難。蘇區年代的降職削權,共產國際的誤解排斥,英年喪妻,晚年喪子,“文革”期間的“眾叛親離”。這些撕心裂腹的心靈痛楚,卻從未擊垮過毛澤東鋼鐵般的意誌。而這正是擔當大任者的必備心理素質。他推崇“人定勝天”的思想,提出隻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並用豪邁的詩句宣稱“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紅軍們就是靠這樣的信念和意誌走完了二萬五千裏的長征,中國的革命者就是靠這樣的信念和意誌完成了曠古未有的壯舉,他本人就是靠這樣的信念和意誌創造了世界革命史上罕見的勝利。解放戰爭時期他繼續領導人民對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反動勢力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戰勝了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蔣介石反動集團的野蠻進攻,取得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建國後,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粉碎了帝國主義的封鎖,頂住了蘇聯對中國的高壓,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把中國建設成了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對毛澤東而言,困難和挫折的挑戰能激起更大的熱情和精力去拚搏。每當革命事業遇到嚴重挫折、個人遭到不公正待遇,他都能保持樂觀豁達的精神狀態,勇於堅持自己正確的主張,亦善於鼓舞身邊那些一度盲目悲觀的同誌重新振作起來,去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爭取革命事業的勝利。1935年12月《共產國際》雜誌發表介紹毛澤東的文章指出:“具有鋼鐵一般的意誌,布爾什維克的頑強毅力,令人吃驚的大無畏精神,卓越的革命統帥和國務活動家的大才,這就是中國人民的領袖毛澤東同誌具有的優秀品質。”這種頑強奮鬥精神,促使毛澤東能夠排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征途中的艱難險阻,創造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