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主體成熟程度不足,理性建構遠未完成。

在選題“我認為我自信,那麼我就是自信的人”的回答中,有38%人回答“非常同意”和“同意”,21%的人“無法確定”,其餘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由此看出,共59%的學生不懂得追問自信涉及的各種主客體關係,以及主客關係的發展、變化規律。 比較有趣的是,有兩個選題是對比著出的,其一是“我對自己持肯定態度,我相信別人也對我持肯定態度”,其二是“我對自己持肯定態度,但別人不對我持肯定態度”,結果選題一中有74%的人回答“非常同意”和“同意”,選題二中有21%的人回答“非常同意”和“同意”,兩道相反的題出現74%和21%的反向認同比例,符合常理,問題表現在兩個選題中的“無法確定”的比例分別為21%和34%,後一選題中選擇“無法確定”的人數比前一選題多出13%,這就說明思茅師專部分學生仍處於“狹義主體論”階段,當主語隻有“我”時,涉及的關係單一,他們的判斷更清晰,當主語涉及兩個以上的主體時,他們就“無法確定”自己的判斷,表現為感性有餘理性不足,對自信心理論的構建涉及的要素有零散的感性認識,但沒有對其中規律的本質性把握。

由於理性建構遠未完成,使其能力和人格上未得到協調發展,自我調控不足和方法不當,加之外界壓力和幹擾誘惑過多,使其處於混沌狀態。這也證明為什麼他們在回答選題“每次思考‘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時,總是一團亂麻,沒有頭緒”時,會有31%的人回答“非常同意”“同意”“無法確定”,這並不說明他們沒有自我意識,而是主體成熟程度不足。是因為原有的自我意識在麵對新的環境、新的挑戰而進行的分化、整合過程中沒有相應的理性建構,又因為自信心問題是事關重大,具開拓性的實踐問題,沒有理性支配是無法完成的。在這種背景下,如果理性建構不足,則原有的自我意識會出現新的模糊。大學生自信心主體的理性建構不足,這是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邊疆民族地區大學生的特殊性在於,他們的生存壓力更大,時間更緊,可利用的資源更少,因而問題的嚴重性較之其他大學生更突出。

(二)思茅師專大學生自信心的主體性分析

根據前麵分析的自信心主體性理論,自信可分為觀念性自信和實力性自信,觀念性自信通過知、情、意、行的心理過程,在思想和行動的關係中轉化為實力性自信。實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分別對應技術自信和人格自信,表現為外在自信和內在自信,外在與內在的有機統一,才是自信心主體性的真正體現。據此理論分析,從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思茅師專大學生自信心的主體性存在以下問題:

1.觀念性自信處於感性階段向理性建構階段過渡,自信心的主體性表現混沌。

前麵對自信心的主體分析中,有73%的學生處於主體失真狀態,也就談不上自信心的主體性。真實的主體才具有主體性,王蒙曾在《我的人生哲學》中說:“該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不掩蓋本色,然後才有進行價值評價的前提。”

在前述自信心的主體成熟程度的分析中,有59%的學生主體成熟不足、理性建構遠未完成,自信表現混沌——當問卷涉及的是感性的觀念時,回答多為肯定,比如感性認知的選項:

“我來自農村,再努力也還是比不上別人”,有高達86%學生“不同意”,隻有5%的人“無法確定”,其餘為“同意”和“和非常同意”;

“我在不斷努力並取得了一些成績,我相信我的明天會更好”,持肯定態度的人高達90%,隻有7%的人“無法確定”,其餘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但要看到,這些認知更多停留於感性階段,當涉及理性建構的觀念時,學生多感到茫然,或者理性不足。從我們設計的知、情、意、行環節的理性認識選項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如:

①理性的認知選項——“我能清楚地描述自己取得的各種進步”,同意人數為77%,“無法確定”的人數為15%,其餘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

②理性的情緒選項——“我的努力和進步,老師和同學都持肯定態度,但我對自己仍感到不滿意”的人數為43%,23%的同學“無法確定”,其餘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

③理性的意誌選項——“當我發現自己在某方麵不行時,就會心灰意懶”的人為19%,20%的人“無法確定”;其餘為“同意”和“非常同意”;

④理性的行為選項——“我總主動尋找各種可以考驗能力、提供學習的挑戰,並從中找到樂趣”的人為72%,14%的人“無法確定”,其餘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

⑤能把知、情、意、行統一起來的自信選項——“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即使壓力重重,又得不到信息的情況下,我也能正確無誤地采取行動”,能認同者隻占47%,37%的人“無法確定”,其餘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以上選項的回答,對比感性認識的觀念性自信,理性認識上觀念性自信的人數比例明顯下降,以上五個選項中成熟不足的比例分別為23%、66%、39%、28%、53%,其中,特別是理性的情緒選項上,比例高達66%,理性不足的比例最高。

自信心的問題沒有理性建構是不能完成的,我們的教育未能幫助學生完成觀念性自信的理性建構,僅在感性認知上下工夫,隻改變其認知,未必改變其態度,有時改變的僅隻是態度中的思想與觀念成分,而沒有改變情感與行為傾向,因此,時間一過,態度又回複原狀。自信作為動機和目標過程,作為知、情、意、行等等各個具體的環節仍未能體現出來,要實現自信的完整過程,首先需要觀念性自信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才有如何實踐的自覺意識,才進一步有理性認識指導下的實踐。

從這次問卷的量化測量來看,思茅師專學生自信心得分不高(其中觀念性自信平均分73-36分,實力性自信平均分69-02分,總平均分71-19分)。從年級來看,一年級總分得分最高,二年級分數下降,三年級又有所回升,但弱低於一年級。出現這種情況,一般認為一年級新生剛從高中考來,有一種成就感,又加上一年級的課程一般不太難,所以更自信;二年級由於課程難度加大,又加上就業等現實問題帶來的壓力,因而自信心下降;三年級經過各種能力的鍛煉,加上心理調節過程,自信又開始回升,這是一般分析。 筆者進一步分析認為,這是因為一年級的自信主要是觀念性自信,而且觀念性自信主要還停留於感性階段,自信水平更高是從概念上說的,從可能性上說的,如果測試得高分,很可能是一種盲目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