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
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正確理解和處理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係,就等於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
(1)統一戰線問題是無產階級政黨策略思想的重要內容。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首先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階級狀況所決定的。其次是由中國革命的長期性、殘酷性及其發展的不平衡性所決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諸多矛盾交織在一起,客觀上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利用這些矛盾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提供了可能性。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統一戰線,包含著兩個聯盟:一個是工人階級同農民階級、廣大知識分子及其他勞動者的聯盟,主要是工農聯盟;另一個是工人階級和非勞動人民的聯盟,主要是與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第一個聯盟是第二個聯盟的基礎,同時,第二個聯盟也非常重要,隻有建立了這個聯盟,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壯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敵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才能掌握中國革命的全部領導權,中國革命的勝利才有完全的保障。在建立統一戰線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最根本的經驗就是正確處理好與資產階級的關係。
(2)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之一。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總是憑借著反革命暴力對革命人民實行殘暴的鎮壓,迫使革命人民武裝起來,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所以,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堅持武裝鬥爭必須建立一支人民軍隊,這支軍隊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唯一宗旨。當然,強調武裝鬥爭,並不意味著忽視其他的鬥爭形式。
(3)中國共產黨要領導革命取得勝利,必須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
以上三個法寶之間的關係是,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兩個基本特點,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鬥爭的統一戰線,武裝鬥爭是統一戰線的中心支柱,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衝鋒陷陣的英勇戰士。
五、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指導思想,具有偉大的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解決了在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裏進行革命的一係列理論問題,科學地回答了近代中國革命向何處去的問題,正確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階段問題,揭示了近代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封建地主階級剝削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曆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曆史,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是20世紀繼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後改變世界麵貌的偉大的曆史事件。
2.2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教訓
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曆史經驗,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失誤和偏差。當然,不能因為出現這些失誤而否定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意義。列寧說:“判斷曆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曆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今天,總結經驗,讓我們堅信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曆史勝利,同時也讓我們認真思考了社會主義改造中出現的一些失誤和偏差,也為了更好地從曆史中汲取經驗,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一、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曆史經驗
(一)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
毛澤東指出:“我們現在不但正在進行關於社會製度方麵的由私有製到公有製的革命,而且正在進行技術方麵的由手工業生產到大規模現代化機器生產的革命,而這兩種革命是結合在一起的。”他又說:“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在改造過程中,黨和政府所采取的實際步驟,總是力求使生產關係的變革與促進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而不允許對生產力造成破壞。在農業的改造中,以糧食的增長和不能死牲口為檢驗合作社的標準。實際上,在農業合作化過程中,糧食產量逐年增長,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業技術改造也逐年發展。
在手工業合作化過程中,國家一方麵大力支援手工業合作社實行機械化和半機械化,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麵注意保護手工業中許多好的東西,保護優良的傳統工藝品及民間老藝人。原有私營企業在接受改造的過程中,生產增長和效益提高也是十分明顯。到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時,“一五”計劃的主要指標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項指標均超額完成。經過“一五”期間的大規模建設,我國以重工業為重點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已經初步形成。實踐證明,黨堅持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並舉的方針,對於在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生產力發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采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都采取了區別對象,用不同的辦法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麵,及時總結農民的實踐經驗,創造出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等過渡形式,這種逐步過渡的辦法符合農民的特點和生產力的狀況。在手工業改造方麵也采取了逐步過渡的政策,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過渡的步驟,從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發展為手工業生產合作社,不僅保護和促進了手工業生產的發展,而且為手工業逐步進行技術改造創造了條件。